深圳的生物醫學不是夢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深圳市去年3月公布《深圳醫學科學院建設方案》時,或許沒有引起多少人留意。到了今星期二(11月1日)的「深圳全球創迎人才論壇」,生物學家顏寧宣布將辭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一職,回國出任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的時候,深圳醫科院的構建願景一下子明確得多。

清華大學出身、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的顏寧師從施一公,201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專門研究生物細胞。她在深圳人才論壇上表示這次歸國,夢想是「10年、20年之後,在世界生物醫藥的版圖上,深圳將會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深圳醫科院目標2050引領全球

這個夢當然不只是顏寧的。中央政府2019年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提出建設深圳醫學科學院後,深圳市政府兩年後便公布《建設方案》,本質上是類似於前海管理局的事業單位,能利用深圳的特區立法權先行先試。醫學科學院將在2025年建成,花十年時間顯着加強大灣區的醫學科技研究,目標是在本世紀中葉成為全球著名醫學研究機構。

深圳醫科院有意仿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開放資助院外機構或學者研究,目標訂得高。但考慮到深圳由改革開放初期的名不經傳,到今天成為了中國創新和高科技之都,匯集騰訊、華為、中興、大疆等高科技企業,深圳現在重點發展醫學科技研究,潛力不容看輕。更何況他們借助香港的醫學水平優勢,引入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中大(深圳)已開始培訓當地醫科生,香港名醫診療中心去年又已在坪山區開始運作,大有急起直追之勢。

香港有人才、有優勢但缺政策

一河之隔的香港,醫學水平向來名列世界前沿,生物科學家人才輩出。早年有血液學家簡悅威、分子遺傳學家徐立之,到胃腸學家、沙士英雄沈祖堯,以至研發出無創產前檢測技術的盧煜明,近年更被視為有機會問鼎諾貝爾獎。與此同時,香港大學和中大的醫學院水平之高,培育了不少年輕一代的生物醫學人才。

但即使如此,科學研究不進則退,人才更加要與各地競爭。本港相關政策近年只得2015年成立香港科學院,以推動香港成為卓越的科研中心,但實際研究所聞甚少。林鄭月娥政府亦曾撥款予香港科學園,建設醫療科技創新平台,並曾撥款設立香港基因組中心,但遠不是像深圳醫科院般全面的醫學科研及資助機構,更遑論是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規模。

當然,香港有自己的發展重點,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便強調了以「八大中心」,即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等為重點。但除了保持既有優勢、不斷提高醫學研究水平之外,香港亦應從深圳的例子取長補短,以靈活創新、積極進取的態度發展重點領域。深圳的生物醫學研究齊備規劃、機制、措施、人才來圓夢,香港作為比起深圳經濟特區更彈性自由的特別行政區,不論是發展創科或是金融產業轉型,都應該做得更多、更快、更積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