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規劃應積極有為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上周六(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濕地公約》(又稱「拉姆薩爾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在開幕致辭時提到國家對保護濕地的重視,其中他提到未來國家將會把約1,100萬公頃的濕地納入國家公園體系,同時為了促進國際合作保護候鳥遷飛的通道,將在深圳建立「國際紅樹林中心」。

濕地在自然界中有着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其中海岸濕地尤其功能特別多,常見的紅樹林不單吸收了大量碳等溫室氣體,有助延緩地球暖化,因而被稱為「地球之腎」。它多類而豐富的生物圈亦為候鳥遷徙時提供了重要的中途休息區,亦能保護沿岸地區減低風害。正因為此,中共十八大以來,保護濕地和紅樹林一直是國家重點政策。2020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便推出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去年底更通過了《濕地保護法》規管對濕地的保育。

為免米埔內的野生動物受到滋擾,當局規定必須持有許可證才可進入。(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香港紅樹林不遜深圳

國家最終選定深圳作為保護及再生海岸濕地和紅樹林的國際中心,這固然與深圳的天然特徵有關。國家在保護及再生紅樹林的計劃中,廣東地區是優先重點區域。上面提及的「紅樹林保護修復專項行動計劃(2020-2025)」中所提及,無論是科學造林及修復現有紅樹林的目標都以廣東為最,例如計劃以人工協助方式在2025年前於全國造紅樹林9,050公頃,當中廣東就佔了一半以上的5,500公頃。而在廣東省之內,以紅樹為「市樹」的深圳亦非常有代表性。深圳位處珠江出口,其濱海區本身就是紅樹林、鹽沼等海岸濕地,在福田紅樹林自然保護區至后海灣一帶的紅樹林面積約213公頃。

相對之下,一河之隔的香港在海岸濕地和紅樹林的保育條件並不落後於深圳。按漁農處數據,香港各處共有60多個紅樹林,總面積多達510多公頃,其中最為集中的米埔濕地與深圳福田的紅樹林本身就是一脈相承,后海灣內灣與米埔更是於1995年一同被《濕地公約》列於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當中。而且論國際化程度,香港在作為促進合作的國際中心這方面亦不會比深圳差。

北潭涌自然教育徑導賞點——紅樹林(野外動向授權使用)

深圳在環保管理上更勝一籌

「國際紅樹林中心」最終棄香港而取深圳,可能與兩地在保育紅樹林方面的積極性有關係。香港對米埔等濕地的自然保育政策算是盡責,多個紅樹林區都得到適當的保護。然而,香港的保育政策一向比較被動,只強調保護現有的濕地,未有積極擴大濕地和紅樹林的政策。例如米埔保護區很多濕地都是在城市發展後,農戶主動荒廢了稻田和漁塘後重新自然形成,並非政策所使然。即使在最新北部都會區的發展計劃中,政府將設三個濕地保育公園,但以目前來看似乎仍只限將現有的濕地作隔離保護,並沒有修復再生方面的工作。

橫跨深圳和香港的后海灣濕地具有保育價值。

深圳在1990年代以前,沿岸的濕地受到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破壞嚴重,然而在2000年代以後,深圳市政府便重新關注修復及再生濕地和紅樹林。「十三五」以來,深圳共修復了43公頃的紅樹林,而深圳灣濱海紅樹林修復工程成為「廣東省首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範例」之一。2016年,深圳華僑城國家濕地公園全國首創「政府主導、企業管理、公眾參與」的自然保護地管理新模式。可見深圳市政府一直有積極參與在修復和再生等工作上。反觀香港只是將米埔自然保育區交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托管,未有積極參與管理。

隨着國家將環保政策從保育現有的自然地帶,變為主動修復及再生,政府便應該更有為地管理和推出更積極的環保政策。縱使兩地的自然條件相若,但深圳在這環保管理上的經驗顯然要比香港為多。從這方面看,也就不難理解香港為何未能成為「國際紅樹林中心」。香港也應該更積極有為地推行環保政策,做好香港的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