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大海嘯的低音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烏魯木齊天山區一場大火,不只奪去十人性命,也在內地多個城市引發起悼念示威,抗議地方政府防疫過度。上海烏魯木齊中路、北京多所高校也有人高舉白紙,反對封控措施。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為不滿情緒早已在累積。半年前的上海封城不說,9月深圳福田區因為再現疫情,而再、再、再、再一次被實施靜默管理,上千民眾要求解封,與警方發生衝突。同月貴州省貴陽市一輛巴士翻側導致27人死亡,涉及大批民眾凌晨被送往隔離,當地嚴厲的動態清零政策因而受到質疑。上個月,河南鄭州的富士康工人徒步返鄉,據說既是擔憂感染新冠,也是出於逃避工廠可能出現的封控。

由「九不准」到「二十條」

由生活到工作,內地民眾長期受封控、靜默等嚴厲防疫措施而困擾。因此這次烏魯木齊大火後,他們自然將死傷歸咎於防疫過度,阻礙救火救援。而在慘劇後不久,烏魯木齊市政府宣布已基本清零,將有序恢復正常運作,也令當局封控的必要性受到質疑。

事實上,烏魯木齊市自8月10日起已在天山、沙依巴克米等多區實行靜態管理,原本暫定五天。雖然政府強調不是封城,只是減少不必要流動,但持續多時的靜態管理對市民構成的困擾和阻礙,某程度上也跟封城差無幾。

當時新疆每天增加四百宗無症狀感染,在內地各省市之中僅僅好於海南省,一時的收緊或許仍能為民眾所理解。一個月後,新疆的無症狀感染已減至每日二、三十宗,但靜態管理措施仍然持續,民眾的接受程度自然逐漸減低。尤其是中央「九不准」的政策推出已經一段時間,期望跟現實之間的落差,也容易加大民眾不滿。

一方面,民眾可能會歸咎於於地方政府的防疫過度。這可以說是烏魯木齊市政府的直接責任,也可以說是新疆自治區政府的監督責任。但另一方面,中央是否也有責任確保「九不准」能夠準確落地,在各省市有效實施?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不時點名批評地方政府層層加碼,例如9月曾點名提及蘇州、開封等城市,11月又指出河南省鄭州市隨意靜默、封城代替管控,但並沒有提及烏魯木齊。

各地民眾自發悼念烏魯木齊火災遇難者。(資料圖片)

政策科學為本、溝通必須有效

在「九不准」之後,內地又多了「二十條」,民眾對精準防控、人性化管理的期望自然更高。地方政府是否以科學原則,只作有必要的防疫措施?即使做到,又是否有效與民眾溝通,得到他們的理解?不滿情緒一直蘊釀,在爆發之後才作出回應,妥善處理的難度較及早處理高不止幾倍。

對岸的九合一選舉綠營大敗、藍營大勝,有民進黨人形容這是一場「無聲的大海嘯」;日前馬來西亞國會大選,國民陣線取得73席,伊斯蘭黨異軍突起成為國會最大黨,也有人形容為「馬來海嘯」。但事實上,每一場海嘯縱然來得有點突然,蘊釀的過程中其實充滿低音,並非絕對無聲。民進黨內政不善早已有跡可尋,馬來選民對巫統的不滿也早已存在。治理之道,就是在社會所需、民眾所求以猛烈的形式表達之前及早回應,及早解決。

古人說「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政府官員要做好準備,就必須傾聽民眾呼聲。這也是中共政權所強調,堅持走群眾路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