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場仗的開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內地「新十條」放寬防疫政策,香港入境者的快速抗原測試減少至五天,與廣東省的跨境貨車司機可以「點對點」提貨或交貨。政策接二連三出台,社會普遍期待復常。但這不是抗疫之路的結束,而是進入新階段,是另一場仗的開始。

內地自從放寬核酸檢測的要求後,確診病例及無症狀感染的數字顯著下跌。但眾所周知,這是因為快速測試的陽性患者未必上報,實際感染人數必然更多。在香港,個案數字亦持續上升。周日(11日)新增逾1.4萬人確診,近3800人仍在公立醫院留醫。

保護醫療體系 減少死亡個案

雖說新冠變毒的致病性已經大為減弱,但對醫療體系造成的負荷仍然不容小覷,公立急症醫院內科病床整體住用率已經高達101%。而且確診病人離世的個案不少,過去一星期近160宗,主要是70歲以上長者。在死亡個案數字背後,是一星期近160個家庭失去至親。故此在放寬措施、走向復常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同步減低醫院負荷,以及防範死亡個案。

首先,公立醫院超負荷的問題,已為人詬病已久。試想若是流感,許多人也會到私人診所看症,而非到公立醫院求診。早前港大及中大醫學院的研究指出口服藥能大幅度減少死亡率時,亦曾建議更積極轉介病人至指定診所或私家醫生,以處方藥物作治療方案,也是針對私營醫療體系的參與率。更何況新冠口服抗病毒藥物,根據醫院管理局的指引,私家醫生並不會向病人收取費用,診症成本理應是市民可以負擔的。

隨着措施放寬,個案增加,政府有必要確保口服藥供應充足。而且香港開始有人搶購止痛、退燒藥,當局除了呼籲市民毋須囤積之外,亦要確保藥物供應充足及分配有效。

就重症及長者感染個案而言,雖然目前的隔離及檢疫安排已較以往寬鬆,但畢竟70歲以上及長期病患者的死亡率較高,當局有必要確保兩者個案得到有效隔離。除了保留足夠的社區隔離設施,讓有需要者可入住隔離,免傳播予高危同住家人,當局亦可設立判斷機制,對家中有老年人、長期病患者的個案,作出更有力度的隔離建議。

比起香港這幾個月,內地近日的放寬來得更急。內地知名傳染病專家張文宏雖然指出,免疫力正常的人只要「找點退燒藥吃吃,睡一覺,多喝點水,吃點維生素C就扛過去了」。這個說法不是沒有道理,但當傳染個案大量增加的時候,抗疫的關鍵就在於如何迅速處理惡化成重症的個案,以及針對保護免疫力弱的群體。故此在放寬防疫的同時,內地亦推出多項新政,例如上海急診開闢緩衝區域,劃分核酸陽性、陰性診療等不同個案及作出分流;北京面對連花清瘟等感冒藥賣斷的情況,亦積極補貨。

由時間換取空間 到空間換取時間

目前隨着放寬而來的一輪疫情高峰,正正反映了香港以及內地過去一段長時間採取動態清零的嚴謹政策,可以說是以時間換取空間。在嚴格防控疫情的期間,包括安排民眾廣泛接種新冠疫苗,提高醫院分流及承載能力,為口服藥等各種治療方案做好準備。這段時間的預備功夫做得愈多,現在能夠放寬措施、承受個案升幅的空間愈大;反之亦然。

而隨着新冠病毒的特性變化、抗疫策略的調整,現在又進入了新階段。在此階段,我們是要以空間換取時間。空間,指的是個案分流的能力、醫療體系的承受能力、社會防重症的屏障;時間,則是指減慢個案增幅,避免醫療體系短時間內崩潰,控制疫情在緩慢增幅的程度,甚至早日掉頭回落。

故此,這毫無疑問不是抗疫的結束,而是抗疫之路拐了彎,是另一場仗的開始。面對新一場仗,社會可能要一段時間適應。政府必須有領導力,帶領社會進入另一種模式——絕對不是躺平,也不是任由疫症傳播,任由老人家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