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議|先封頂、後清零 制訂「告別劏房」路線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告別劏房」是社會的期望,也是香港人的共識。政府不惜工本,在包括啟德世運道在內八個選址興建「簡約公屋」,也是為了幫助劏房住戶盡早脫離惡劣生活環境。加上當局正計劃在元朗丹桂村興建七幢高50至60層的公營房屋,今屆政府確實銳意增加房屋供應。

不過,政府官員多數沒有正面承諾告別「劏房」,上任已近半年,更未見明確的時間表或路線圖。就像《香港電動車普及化路綫圖》設有2035年停止新登記燃油私家車、2050年達致車輛全面邁向零碳排放等具體目標,大眾也應該期望看到「劏房」能在某個可預期的時間迎來終點。

事實上,社會不乏「告別劏房」的類似提案。譬如民建聯先後發表了兩版行動倡議,當中呼籲制定一個路線圖以求「十年內逐步減少劏房數目」,並且讓未來剩餘「劏房」轉型為持牌、合規格的「共居房屋」。

政策目標宜設時間路線

其實自2014年以來,《長遠房屋策略》用十年為單位來推算長遠房屋需求時,一直已考慮了包括「劏房」在內的「居住環境欠佳」住戶。寬鬆而言並非沒有告別「劏房」的長遠目標,只是它跟公屋「三年上樓」一樣沒能夠將紙上目標化為實際結果,甚至愈走愈遠。政府統計處於2014年下半年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結果顯示「劏房」住戶數目約有8.55萬,可是到2021年進行人口普查時這個數字已經上升25%至約10.74萬。

更好的做法無疑是推出一份正式的《香港「告別劏房」路線圖》,按照時序逐步設置數個階段性成果,盡量減少縱容逃避或拖延問題的機會。由於「過渡性房屋」二萬個單位都會在2025年前落成,而第一批「簡約公屋」預期在2025年第一季竣工,《路線圖》的首階段目標可以是「劏房」住戶數目在2025年「封頂」。考慮到近年數字仍有上升趨勢,「封頂」的具體目標可以設在12萬。

循序漸進追求階段成果

在2025年後,「劏房」住戶數目就應該逐年減少。鑑於「簡約公屋」項目將會在未來三年落成三萬單位,可以取其平均要求每年減少約一萬個「劏房」住戶。但即使這樣做,要令12萬「劏房」數目「清零」也要等到2037年,相當於要一整代人的成長階段仍然要在「劏房」中度過,顯然非社會所願見。

減少「劏房」戶的一個重要手段是興建公營房屋。惟《長遠房屋策略》雖然制定十年建屋目標,但以2015年至2020年為例,這五年間實質公營房屋建屋量僅達約8.64萬,較目標少了逾一萬之多,「劏房」住戶不減反增也就很容易理解了。加上《長遠房屋策略》沒有預判「劏房」住戶增長,就算建屋目標成真,亦注定無法完全容納十年後所有「劏房」住戶。

故此,當局應該針對「劏房」的實際情況,為未來十年制定更進取的建屋目標,以求在2033年真的能消化「劏戶」住戶數目。數字上,若然應急的單位供應由每年一萬個提高一半至1.5萬個,同樣有望在2033年容納所有「劏房」住戶。只要公營房屋在十年後完全到位,在「告別劏房」之後,「過渡性房屋」以及「簡約公屋」亦可走進歷史,坊間各種疑惑亦隨之消失。

也要告別不適切居所

不過「告別劏房」的真正用意,不只是讓市民擺脫「劏房」,更包括了各種的不適切居所。因此《路線圖》同時也要觸及保障人均居住面積的工作,像是配合《香港2030+》最終報告的推算,讓全港房屋單位平均面積於2030年較2016年增加兩成,或者是開始推行所謂的「共居房屋」登記註冊制度。

加上部分「劏房」戶或許不會遷進公營房屋,而是進入私樓面對昂貴租金,當局視乎當時情況,也可以檢視是否要引進租務管制。這段期間針對「劏房」累積的租管經驗,對於整個私樓市場肯定大有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