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倡議|向新加坡學習勞福政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早前展開了上任以來首次外訪,其中一個目的地特別選擇了經常被各界拿來跟香港比較的新加坡。他在機場會見傳媒時表示,今次訪問將與正在當地工作、教學、經商或學習的港人見面,又會跟對方政府兩個分別負責人力及社會福利的「部委」見面接觸,亦即社會及家庭發展部長馬善高及人力部長兼貿工部第二部長陳詩龍,而此行目標主要是在以下三個主題增加交流和了解:一是新加坡有關持續進修和培訓的最新措施,二是在「零工」經濟下如何保障數碼平台工作者的權益,三是對方招攬人才方面的經驗和工作。

局長今次之所以選擇與星洲交流這些題目,估計是因為過去半年不時在立法會遭人問及新加坡相關政策,譬如他上任甫幾天的去年7月,批發及零售界議員邵家輝便提出如何評估本港輸入外地勞工成績遠遜新加坡等地的質詢;到了去年11月的人力事務委員會政策簡報會及會議上,他與別的勞福局代表亦表示過會關注零工經濟發展和研究不同司法管轄區處理數碼平台工作者的政策。這種情況代表我們落後對手,應該盡快找出新加坡值得學習的地方,然後轉化成為適用本地的做法。

其實新加坡各項賴以成功的政策,大多數理應一早進入港府官員的視野。就像持續進修一事,選舉委員會界別議員管浩鳴去年11月的時候曾提出相關質詢,責問當局會否考慮採取類似於「新加坡每名年滿25歲或以上的公民可定期獲政府派發不設時限和可累積的補助金,用作支付與技能相關的核准課程的費用」與「就僱主資助的培訓課程,向僱主提供課程費用50%至95%的津貼及僱員缺勤薪金補貼」的做法,其時孫玉菡並未有直接回應,但實際上該兩項已經是很值得香港仿傚的措施,因為本港「持續進修基金」始終維持單次提現性質,同時也相當欠缺鼓勵僱主的誘因。

對於「零工」經濟下的勞工權益保障,新加坡政府人力部也在去年11月裏,接受了平台工人諮詢委員會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包括要求平台公司為平台工作者提供一定程度的基本保護、在工傷賠償法規下將平台公司工作者與一般僱員的權益看齊、按平台行業總收入來計算平台工作者工傷賠償水平、補全針對不同年齡層平台工作者的公積金供款制度規定,以及成立代表平台工作者的三方工作小組、設計一套新的代表框架以賦予他們尋求正式代表的權利。本港近年出現愈來愈多牽涉平台工作者的權益爭議,他們的工傷與強積金保障明顯存在不足,所以新加坡委員會以上的建議正好就值得參照。

另外,在招攬外來人才範疇上,新加坡真正吸引人的從來不限於那些專門措施,而是背後整個社會有更濃厚的創業氣氛、更完善的產業結構以及更宜居的生活環境,因此單純追求在「搶人才」上學習對方經驗、忽略支撐相關成績的宏觀因素,那完全就是「得其形而不得其神」。尤其新加坡一直保持要求進來的人才、巨企承擔培訓後晉學生或僱員的責任,讓招攬外來者與培訓本地人產生有機聯繫,跟特區政府往往只強調吸引它們來港後了事的短視態度,可謂形成了強烈對比。畢竟「搶人才」不能真的限於「搶人才」,它要服務帶動社會發展或改善人民生活等其他更高層次目標。

新一年是兔年,《戰國策.楚策》云:「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只是我們除了懂得事後及時補救之外,恐怕亦須加緊努力、急起直追,才有希望拉近一點被競爭對手拋開的距離。香港在前述三個領域與新加坡的落差,絕對不是近年才出現的,譬如新加坡勞動人口培訓參與率比例在2020年高達49.1%,而香港同期從事經濟活動人士參與培訓比例僅得20.4%——這組數字近月常被徵引,但事實上對方表現於2002年就達到了33.6%,也就是說落後進度根本超過廿年。既然新加坡老早存在許多實際「行之有效」的現成措施,香港不恥下問地「照辦煮碗」亦未嘗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