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來人往是機遇也是挑戰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星期一(2月20日)是香港人能夠再次前往台灣自由行的日子。才第一天,已經不少人陸續抵台。有人去台北夜市吃蚵仔煎和鹹酥雞,有人去宜蘭浸溫泉,也有人到台中賞櫻花。台灣的陸委會上星期公布恢復港澳居民自由行的時候,表示其實應該更早通關。

星期一也是大灣區實施來港人才簽注的日子。以往內地人來港處理商務,雖然所批簽注的有效期由三個月至一年不等,但每次來港最多只能留港七天。若然商務需要未完,他們也得先返回大陸,然後再次入境香港。

在新政策下,在大灣區工作的六類人才可以獲批有效期一年至五年不等的簽注,每次在港逗留最多30天。對於內地人來港進行科研、文教、衞健、法律、商務等交流訪問,的確方便得多。至少工作會議、商務展覧等即使長於七天,這批入境者也不用再先行北上再南下。

人流對於兩個地方的交流具有關鍵作用。經歷三年新冠疫情之後,人流中斷所造成的隔閡尤其明顯。即使雲端能夠發揮一定的商務作用,但始終有其局限。遊客觀光方面更是不用多說,不是在香港多光顧日式料理、台式食肆,就能取代赴日、遊台的體驗。

不過人與人相遇,經歷不一定總是正面。日本就有小鎮因為太多遊客前往「打卡」,而得增派人手管理秩序。香港與內地通關之後,北區似乎也重現水貨客。隨着人流增加,市面會否重現拖喼問題或者其他滋擾行為,不少香港人感到憂慮。台灣重新對港澳開放後,居民生活會否也受到影響,目前只能觀望。

文體旅局責無旁貸

說這些,不是要否定交流,而是政府有責任理順問題,令人流往來能夠帶來正面而非負面作用。政府日前舉行跨部門會議,指派警方和食環署在水貨黑點加緊巡邏,加強執法。但新冠疫情前,局方也不是沒有執法行為,水貨問題卻未見解決。由此可見,政府要做的不只是加強執法,更應該從出入境管制著手,與內地部門聯手打擊水貨活動。

至於遊客對社區構成的影響,雖然部份如街頭行乞涉及違法行為,但不少卻非加強執法可以解決。該負責的其實不是保安局,而是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文體旅局轄下設有旅遊事務署,統籌各項促進旅遊業發展的政策。旅遊事務專員亦身兼旅發局副主席,責任之一是提升訪港旅客在港的體驗。與入境旅客做好溝通,管理及提供適切協助,他們責無旁貸。

不只是旅遊層面,即使是商務旅客或指定人才來港,在多大程度上能促進關係增長,同樣視乎政府的措施是否到位。先不說大灣區人才有多少需要和機會,計劃來港參與各種交流,開放簽注也只是入境的一步。他們到港以後,可能還要面對各種的需要,部份涉及向政府部門的程序。香港的發展步伐必須更大,建設智慧城市的速度更快,政府的官僚打破得更多。

兩岸三地的人流恢復,在三年疫情之後顯得可貴,值得我們珍惜。愈多的交流,對於三地的融合以至政治互信也無比重要。兩年前,香港經濟貿易文化辦事處停止運作,至今尚未恢復。隨着自由行重啟,入境處是否足以協助香港人在台的需要,不無疑問。在後疫情年代,香港政府應該對於與內地、與台灣的各種交流都有整全策略,制定進取目標,令恢復通關、新簽注的作用發揮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