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字總結習近平和李強之道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周一(3月13日)閉幕。以兩個字來總結國家主席習近平和新任總理李強的發言,非「發展」莫屬。習近平在閉幕期間說了24次「發展」,比起9次的「安全」多出不少。李強首次以總理身份會見中外記者,提到「發展」46次。

國家領導人強調的「發展」是「高質量」的,其中重點有二。一則是創新科技的發展。習近平有關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發言中,提到「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升科技自立自強能力,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李強亦表示「特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等」。

高質量發展包括共同富裕

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重點是關注不平均、差異問題。中國從總體概念來說實現了全面小康,但單是31個省市之間的差異已經不小。去年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年收逼近八萬人民幣大關,但敬排末席的貴州和甘肅仍未突破三萬。三年前李克強更曾經提及,六億人民月入只得一千元。

習近平表示要「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李強的說法更具體,「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經濟總量穩居世界第二,但發展還不平衡、不充分」。收窄城鄉差異、拉近收入差距顯然不只是卸任總理李克強的關心所在,亦是中共以及中央政府未來五年的施政重點。

3月13日,總理李強首次見中外記者,副總理張國清、丁薛祥、何立峰和劉國中一同出席。(REUTERS/Florence Lo/Pool)

有待港府「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尤其值得香港留意的是,中央領導人亦視香港面對的為發展問題。論到香港,習近平除了重申「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針,還表示支持香港特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這是他在五年前第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發言所未有的。李強論及香港競爭力之時,亦形容香港面對「發展中的困難」,並強調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此八字跟習近平的表述如出一轍。

香港的發展既是瓶頸問題,即產業結構單一,利益固化,亦是不平等問題,即大部份市民未能分享經濟成果。民生方面,從去年習近平在香港的講話可見,香港人是房子住得小,創業機會不多,孩子的教育要改善,老人家得不到良好的照顧。

事實上,若非存在此等發展問題,在社會騷亂以及新冠疫情期間,香港亦不至於亂象叢生。中央既任命李家超為特首,自然期望他能掌握問題所在,並且破解發展矛盾。然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如何改革經濟結構,政務司司長怎樣改善民生,在他們上任大半年的今天社會仍未看見答案。

2023年3月14日第十四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閉幕,栗戰書及李克強分別卸任全國人大委員長及國務院總理。(NOEL CELIS/Pool via REUTERS)

共享發展機遇 世界可求和平

「發展」二字不只看國家、看香港,亦都可以看世界。習近平談到中國與世界的關係時,表示「中國的發展惠及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李強亦形容「開放的中國大市場是各國企業發展的大機遇」,中國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甚至與關係緊張的美國也是「彼此都從對方的發展中受益」。由此可見,發展是國與國合作的基礎,實現和平之道。

其實在上個月,外交部發表的《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已經明言「安全與發展不可分割」,並主張「通過發展化解矛盾」。《文件》重申的中東安全穩定的五點倡議,便包括了「加快發展合作」。存在意識形態分歧和地緣政治矛盾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近日在中國斡旋下順利復交,事實證明了只要找到合作發展的最大公因數,國際間不是沒有化敵為友的空間。

從各方面看,「發展」都是認識當下中國的關鍵詞。香港官員經常矢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對於中央的發展理念,他們不但要有全面掌握,更必須以行動實踐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