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總理示範了實幹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沒有人稱呼李克強「李爺爺」,亦沒有誰看過他掉眼淚。但這位總理的工作,多數人都會給出正面的評價。十年之前剛上任,李克強對着中外記者表示「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十年過去,我們的確只見他甩開膀子,而沒有喊破嗓子。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發表文章《中國經濟正在走向崩潰嗎?》,劈頭便說「中國經濟的迅猛增長或將結束」。在2013年全國兩會召開後四個月,美國有線新聞刊登由一名金融學教授撰寫的文章《中國經濟會崩潰嗎?》,告訴讀者「現在看來,中國即將崩潰,而且很可能會拖垮世界經濟」。

這是李克強接任國務院總理的起點,也是任何對他十年工作評價離不開的背景。

沒有泡沫爆破 避免了硬著陸

在胡溫的最後五年,中國憑着四萬億救市方案挺過了金融海嘯,繼而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產能過剩以及基建過度投資的問題突出,經濟增長由五年期百分之9.3顯著放緩至2012年的百分之7.8。中國經濟增長會否斷崖式失速,甚至步日本九十年代初泡沫爆破之後塵,是李克強上任之時不少人心裏帶着的疑問。

如今李克強卸任在即,沒有人對於中國經濟的軟著陸再有任何疑問。不搞大水漫灌毋庸多說,如何穩增長同時調結構才是問題關鍵。增長和改革對應的是短期目標和長期需要,在許多人的認知當中是魚與熊掌,兩者關係矛盾。針對經濟以及市場結構的改革,往往要以犧牲增長為代價;保住經濟增長的勢頭,等如不能夠觸碰既有的利益結構。

更何況當時中國經濟需要的結構改革是多重的。一重是國企不對應市場需求,生產效率偏低。另一重是經濟側重貿易順差,內需潛能有待釋放。再一重是製造業大而不強,欠缺高端技術。穩增長同時調結構本來已經不容易,同時調整多個結構更可以說是難中之難。而李克強作為國務院總理,也就是經濟政策的第一執行人,落實習近平和黨中央定下的政策目標,是他職責之所在。

2022年8月,總理李克強在深圳主持召開經濟大省政府主要負責人座談會,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的經濟形勢。(資料圖片/新華社)

總理是經濟政策的執行人

中國經濟增長由李克強上任前的百分之7.8調整到新冠疫情前的百分之6.1,過程有序。以十年計的每年增長是百分之6.2,即使近五年面對新冠疫情的衝擊,年均增長仍然達到百分之5.2。其實我們應該說,正因為在中美貿易戰以及新冠疫情前,李克強已經依照中央的方向積極調整經濟結構,所以國家經濟才能在兩場重大挑戰中通過考驗。

李克強十年任內,需求結構從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轉變為主要依靠消費的擴張。在供給結構中,工業和製造業為主的格局,轉變為高端製造業和生活型服務業。製造業出口競爭力和轉型升級,尤其集中在電腦、通訊和電子設備。即使是汽車製造這樣的重工業,亦都因着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變革,正在引領經濟結構走到新一個階段。

李克強提出的「中國製造2025」是特朗普發動貿易戰的藉口,但也是「中國製造2025」所代表的發展方向令中國不但不怕打貿易戰,甚至能夠由高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十年不足以完成轉型,但肯定已經上了軌道,有望成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徑。

同樣道理,要不是由依賴出口到擴大內需的結構調整,在新冠疫情期間也沒有提出內循環的基礎。被視為「市場派」的李克強非常支持小微企業的經營,多次降低稅負,並且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配合民眾消費的新模式。實際上,我們不能夠簡單以「大市場」或者「小市場」來定義李克強。他做的是改革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能夠交由市場做的交給市場。與其說是李克強個人的經濟傾向,更應該說是落實十八屆三中全會所說,「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原則。

李克強作為國務院總理兼中共中央財經委員會副主任,是執行習近平以及黨中央經濟目標的負責人。圖為2023年3月5日,兩人在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開幕式上握手。(REUTERS/Thomas Peter)

關注收入差距是李克強的底色

作為倡導中國股份制改革的經濟學家厲以寧的高足,李克強同樣重視企業和市場的角色。他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口號也是行動,「放管服」改革有效地便利了營商環境。內地企業的數字化以及平台經濟的蓬勃發展,可以說是他支持「互聯網+」經濟的直接結果。

作為提出三次分配理論的厲以寧的博士生,李克強更加重視收入差距和貧窮問題,從來沒有好高騖遠。無知的人以為李克強少提「共同富裕」,忘記了他在2020年已經高調關注那收入只得一千元的六億民眾,也忽略了他在上任總理後的首份政府工作報告已經提出要解決「三個一億人」問題。更少人留意的是,李克強八、九十年代之交在職攻讀的經濟學碩士及博士學位,研究題目就是農村工業化的問題。

可以說,城鄉差距、東西發展不平衡的問題,由始至終都在李克強的視野之內。疫情期間提出的地攤經濟不是隨口應急,而是三十年累積的思考結果。

不少香港人記得李克強十二年前以副總理的身份來港,到訪私人屋苑麗港城,卻可能忘記了他同一天較早時間到了藍田平田邨探訪公屋家庭。他在港三天期間參觀了港交所和金管局,卻也去了護理安老院和長者地區中心。顯而易見,李克強的行程安排不是出偶然。

改革貴在行為 實幹贏得未來

總結十年,李克強沒有喊破嗓子,也沒有新自由主義者所期待的「克強經濟學」。從他的身上,我們甚至沒有看出多少個人色彩。但正正因為他的「不是」,他因而「是」稱職的國務院總理,有效地執行着中央政府給出的政策方向,事不避難地完成所需要的結構改革。在最後一份工作報告的結語,李克強留下一句「奮鬥鑄就輝煌,實幹贏得未來」。「實幹」二字,毫無疑問是這位總理的最合適形容詞。

為官之道,其實從來不用花俏。偶或有政治家如邱吉爾般雄辯滔滔,但口若懸河不是必要條件。我們不會因為李家超的宣傳口號不夠響亮,或者陳茂波的預算案措詞不夠華麗,而有多少損失。但若然特首的施政沒有改革的意識,司長的政策沒有改革的方法,我們的社會不但會停滯不前,更加會在將來的危機中輕易翻船。香港的結構改革挑戰再大,也不可能比起李克強所面對的困難。問題只在於我們的特首和官員有沒有總理所說的精神,「改革貴在行動,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