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慢性疾病是什麼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剛過去的周末是疫後首個「五一」,內地旅客入境的高峰期出現在周六至周一(4月29至5月1日),三天加起來達到45萬人次。最多內地旅客取道的是高鐵,其次是落馬洲支線和羅湖,三日累計分別是11.2萬、8.8萬和7.4萬,經機場入境的則為2.9萬。

45萬人次是否代表香港「動起來、活起來」?回看新冠疫情前三年(2017至2019年),「五一」高峰期三天的內地旅客入境人次分別為49萬、60萬和84萬,平均數是64萬。換言之,今年「五一」內地旅客人數大約回復至疫情前的七成水平。

另外,機場入境的人次不足7個百分點,而且三日的內地旅客出境人次為37.7萬,可見45萬人次當中不少為即日來往,旅客可能來自深圳、廣東等鄰近地區,沒有在香港逗留過夜。

海外旅客不多 香港人傾向外遊

論到香港的旅遊景點,特首李家超列舉了名勝古蹟、主題公園、購物熱點、郊野公園、離島風光、地區小店、地區小食、M+博物館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乍聽之下好像優勢很大。但事實上,從傳媒報道以及社交媒體可見,部份旅客認為香港的吸引力不大,而且食宿昂貴。上海、海南等省市的高端消費行業正趨成熟,在此消彼長之下,內地人對於再次訪港自然可能卻步。

觀乎整個4月,內地旅客的入境人次為230萬,內地以外的訪港旅客人次是60萬,亦即海外旅客佔比只得兩成。在同一個月內,經機場離港的市民多達76萬人次,經海陸路前往內地和澳門更高達559萬人次。比較幾個數字可見,香港不但對於海外旅客的吸引力有限,連本港市民也傾向北上或外遊消費。逆差若然持續,對香港經濟必定不是好事。

4月經機場離港的市民多達76萬人次,經海陸路前往內地和澳門更高達559萬人次。(資料圖片)

地租才是香港經濟的慢性疾病

「五一」除了是旅客黃金周,本身更是勞動節。李家超當日表示勞工是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元素,會讓廣大僱員得以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亦由每小時37.5元調升至40元。但另一邊廂,卻有行政會議成員公開形容最低工資是糖衣毒藥和慢性疾病,將會引起裁員和結業潮。

先不說食肆、中小企所聘請的員工之中不多人支取最低工資,即使以整體員工薪金來說,亦只佔企業成本的部份而非全部。對於許多食肆和中小企,真正難以負擔、甚至令他們考慮結業離場的往往是舖租壓力。根據統計處的數字,膳食服務業的僱員薪酬在十年間增加了18%,但營運開支卻上漲了24%。根據差估署的數字,過去一年零售業舖位的呎租增加了6%(新界)、14%(港島)和15%(九龍)。若果說糖衣毒藥、慢性疾病,香港的地租成本豈不更是頭號殺手?

物業炒賣表面上是糖衣,好像可以幫助致富,但實際上耗掉了大量經營成本以及消費能力。若果我們的舖租便宜一點,旅客和市民都能夠以更合理價錢吃一頓好的,也能夠負擔更多的奢侈消費,地區小店、地區小食也才能夠生存下去。若果酒店住宿也便宜一點,遊客也自然更樂意在香港留多兩天。如此說來,地租經濟不只是慢性疾病,更是香港經濟毛病的根源所在。李家超政府打算充當醫生、給扭曲的經濟結構施手術,抑或囿於既得利益的聲音,錯誤拿小市民、打工仔當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