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變、氣球和故事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三個可能。第一,普里戈任在莫斯科的政變成功,普京下台或死亡。第二,普里戈任割據一方,例如是羅斯托夫。第三,普里戈任被捕甚或被殺。」僱佣兵團首領普里戈任6月24日宣布進軍莫斯科之後,冷戰史學家拉琴科(Sergey Radchenko)如此推測。

目前的發展,雖然拉琴科認為如同第三個可能,但鳴金收兵、止戰於未然的結果,不是很多人能夠預料得到。

平情而論,拉琴科的沙盤推演已經算是靠譜。在英美很受歡迎的普立茲得獎作家阿普爾鮑姆( Anne Applebaum)甚至斷言,「俄羅斯正在陷入只能被稱為內戰的局面」。不過在事實上,這場兵變難以說是政變,至少到現在為止更沒有成為內戰。

沒有內戰,當然也有沒有內戰的說法。《衛報》的社評認為兵變象徵了普京的軟弱,惡果正在展開;《華爾街日報》指出事件給普京政權帶來了不穩定;《金融時報》直指普京已經被削弱,但同時又預計他將會加強國內打壓。

一年多前,俄羅斯沒有閃電拿下烏克蘭之後,歐美不少人估計普京政權外強中乾。不能否認,普京政府有可能並不穩定。但這個可能性有多大,不多人真的清楚。在西方的論述之中,似乎收緊管治可以說是政權不穩;不收緊管治,出現反對聲音,又可以說是政權不穩。政權不穩與其說是結論,毋寧說是前設。

這種看事情的方法,堪稱「好使好用」。要指摘中國的時候,拜登政府就說氣球是北京派去的間諜氣球;證實了不關中國政府的事,拜登又可以說這令習近平這個「獨裁者」尷尬。刻意用「獨裁者」這個字眼,眾所周知拜登只是為了在美國國內挽回聲勢。但比起這個字眼,更加有問題的其實是這種「公我贏,字你輸」的邏輯。可以說,由始至終拜登政府都不關心習近平是否對氣球知情。因為不論如何,他們都已經準備了一個要說的故事。

政治傳訊、公共討論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價值,但為何現代政治卻充滿矛盾和衝突,某程度上正因為所謂的討論已經淪為遊戲,對於討論的對象沒有興趣有多少真正認識——不論是兵變、氣球,是俄羅斯、中國,甚至是美國或者香港。一旦淪為「說故事」的遊戲,就再沒有值得討論的空間。政治本身,與純粹操作論述的遊戲,應該有本質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