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隧終於分流?駕駛者繼續等!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三條過海隧道自周三(8月2日)起實施「633」固定收費方案,紅隧和西隧的紅隧收費差距由55元縮減至30元。理論上,新收費方案有助三隧分流,紓緩紅隧的擠塞情況。事實上,是否如此?

運輸署在加士居道東行近香港理工大學、公主道南行近愛民邨及漆咸道北南行近佛光街遊樂場均設有行車時間顯示器,每兩分鐘更新一次預計到達紅隧出口的行車時間。事有湊巧,系統在周三當天早上九時前未能正常運作,加上駕駛人士需時適應新收費,所以我們不妨用周四(8月3日)的數據作參考。

圖一:三條過海隧道實施「633」固定收費方案翌日(8月3日),加士居道、公主道及漆咸道北在8時前行車時間開始增加,至11時前主要介乎10至20分鐘。

圖一可見,三個位置在早上7時的行車暢順,系統預計5分鐘便可到達紅隧出口。行車時間在8時前開始增加,此後主要在10至20分鐘上落,其中以加士居道東行的行車時間稍長。

易通行後行車較快 中位數改善兩分鐘

翻查7月份四個星期四的數據可見,實施「633」收費方案後的行車時間相對而言算是較快。但值得留意的是,7月27日、亦即紅隧實施易通行不停車繳費後,行車時間已經較此前三個星期四為快。反而8月3日與7月27日比較起來,行車時間沒有很大差別,意味「633」收費對紓緩紅隧擠塞的作用,初步看來不明顯。

圖五:實施易通行前,加士居道、公主道及漆咸道北的行車時間中位數是14至18分鐘;實施易通行及「633」收費方案後,行車時間中位數減至12至16分鐘。

根據政府所說,「633」收費方案首天的上午7時至10時,紅隧的車流減少約4%,西隧的車流上升約3%。數字不大,難以說明「633」收費方案起了分流作用。

接下來第一個關鍵日子,是西隧和東隧將分別在8月6日及27日實施易通行,有機會像紅隧那樣減省行車時間。第二個、更關鍵的時間,是三條過海隧道實施分時段收費模式,令駕駛者有更大的誘因避免在繁忙時間過海。惟運輸及物流局局長林世雄周二的最新說法,仍然只是「目標是盡快在今年內」。

收回隧道才能分流 主導發展擺脫等待

事實上,不論是易通行或是三隧分流收費方案,兩個政策都已經一拖再拖。政府早於2017年公布的《香港智慧城市藍圖》中提出不停車繳費,但計劃一直將西隧和大欖隧道排除在外,因為政府未收回專營權。至於三隧分流收費方案,同樣因為未收回西隧專營權,而必須先取得西隧公司的同意。2019年林鄭政府與西隧公司達成了共識,但又因為建制派的反對而未能成事。

易通行、調整三隧收費及分時段收費模式三者環環緊扣,實施易通行是落實分時段收費的前提,而收窄三隧收費差距及分時段收費是車輛分流的重要甚至必要方法。而三者若要成事,背後往往涉及隧道擁有權的問題。惟由2016年收回東隧至現在收回西隧,幾屆政府的立場一直只是等待。終於等到了收回西隧,分時段收費模式的實施又要再多等幾個月,難言「提速、提效」。

大欖隧道的專營權還要再等多兩年才屆滿,現時私家車和的士的收費已經上漲至55元。以元朗、屯門和北區為主的北部都會區,未來幾年將加快發展,由交通基建到房屋工程都會陸續有來。政府若不掌握發展主導權,像是三隧分流這樣一等再等的情況亦會陸續有來。不過官員不必在繁忙時間過紅隧,亦不用在新界區居住,真正要等待的當然不是他們,而是廣大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