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健康 香港才能健康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地八間大學的學生事務代表罕有地發表聯合聲明,表示對於最近數宗大學生及年輕人不幸離世的事件深表哀痛,並分別對大學生、年輕人及家長提出建議,冀共同建立促進心理健康、逆境自強和結伴同行的文化。

對於大學生,八大鼓勵他們要尋求幫助,向信任的人傾訴表達個人感受,在校內以至校外與友輩互相關懷和支持;對於其他年輕人,聯合聲明希望他們能在生活和學習之間取得健康的平衡,及進行讓自我感到快樂和放鬆的活動;對於家長,八大認為父母的指導和支持是子女面對壓力時最重要的依靠,透過給予更多的鼓勵和陪伴,有助引導他們以更堅強的意志應對困難。

青年心理健康不能只靠大學

最近年輕人的不幸事件能夠獲得正視,這值得肯定。青年無價,生命無價,每一顆生命都值得我們珍惜。然而八大的聯合聲明主要在於建議,而未有承諾具體行動,例如如何完善對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支援,這也是可惜的。

各所大學一直以來做了不少工作,致力讓學生得到支持與鼓勵,但從客觀結果來說,年輕人需要的心理支援顯然更多。這當然不只是大學的責任。惟觀乎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的社交平台,內容多為考察交流、出席活動等,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則在推介「區選夜繽紛」、公民教育活動等,未見提及八大聲明抑或年輕人問題。

就社會大眾的精神健康,政府每年經常撥款5,000萬元,並於2020年7月展開「陪我講Shall We Talk」計劃,鼓勵市民保持自身精神健康及留意身邊人的精神健康狀況。「陪我講」今年亦在11間大專院校舉行巡迴活動,透過電影放映、KOL分享等鼓勵大專生正視情緒健康。不過,同樣以客觀結果來說,單靠「陪我講」等個別活動仍然力度不夠。

各司局長沒有不參與的理由

即使不說社會大眾,而只針對年輕人的精神健康,涉及的範疇已經很多,例如學業壓力、家庭問題、就業前途。再者,現在的高中生、大專生作為「00後」和「10後」,普遍自小在社交媒體的環境中長大,接收到的資訊過量而複雜,在朋輩比較之下心理壓力大,甚至可能因為更常使用社交媒體而感到更孤獨。若然情緒問題在年輕人當中愈來愈普遍,清貧家庭的子女有清貧的困擾,富裕家庭的子女亦有他們的壓抑,豈不正好反映我們的社會環境和結構出了問題?

特首李家超預告今年《施政報告》會繼續包括「青年興,則香港興」作為施政藍圖之一,這應該值得各個政策局長重視。醫務衛生局局長有沒有加強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教育局局長有沒有正視年輕人的學業壓力?發展局局長在規劃過程中有沒有回應新一代的訴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長有沒有營造友善家庭環境?原本在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陳瑞緯,已於今月初上任隸屬民青局的青年專員,他對於年輕人面對的壓力和挑戰是否充份掌握?

香港夜繽紛、區議會選舉這些事情,各司局長也可各自找到參與的位置,推動青年精神健康的工作,他們更應責無旁貸。一切只取決於政府是否足夠重視我們無價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