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去留取捨 區議會可作諫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擬設立一座專館,重點展示中國多年的發展和偉大的成就,以及將海防博物館改建成為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抗戰歷史,無疑值得支持。然而, 科學館為何須遷往香港文化博物館現址並進行重建,文化博物館又為何要化整為零,卻叫社會不解。令到輿論焦點由兩所介紹國家和抗戰歷史的博物館轉移到「殺館」,更屬不智。

根據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向立法會民政及文化體育事務委員會提交的文件,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專館將涵蓋列強侵華和抗戰、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國家改革開放等歷史,以及政治、科學、經濟發展、國家安全、航天科技等發展和成就。

局方希望專館能夠座落於市中心,而且交通便捷,方便市民、遊客及學校組織學生參觀,而利用科學館現址及附近擴建工程作為館址,有助於縮短整體籌。將科學館重置於文化博物館現址並進行重建,亦可提供更大的可用地積,並帶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更多設施。由於看來,應該是雙贏方案。

至於文化博物館,現有藏品將在其他博物館重新整合和重置。

市中心、交通便捷不只尖沙咀

不過,為什麼博物館要座落於市中心,就必須是位於科學館現址的尖沙咀?在所謂的市中心以外,又是否必然交通不便捷?

顯而易見,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係。政府積極發展北部都會區,就說明了市中心不局限於尖沙咀、中環一帶;推進三鐵三路,代表運輸基建只要做得好,展館在所謂的市中心以外,同樣可以是交通便捷,方便市民、遊客及學校組織學生參觀。

更何況香港的八大中心定位中,包括了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的博物館、展覽館照道理是可以更多,也應該更多,而非要文化博物館化整為零。

目前香港的公營及私營博物館約為60間,以一個700萬人口的城市而言,雖然不算少,但絕對不為多。據一些統計,倫敦和東京的博物館、美術館分別超過200所,巴黎和紐約也逾100間。從西九M+和故宮文化博物館的人潮如鯽盛況亦可見,社會對於博物館、展覽館的需求大於供應。

增建博物館 北都主題未定

政府早前制定了《十年文化藝術設施發展藍圖》,預計在2027至2032年,博物館數目將會由15間增至超過20間,每年平均訪客人次將會由500萬增至900萬。當中包括在天水圍新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尖沙咀的中國歷史文化推廣活動中心等,另外還會在北部都會區和交椅洲人工島分別籌建兩間新博物館,以及考慮長遠設立流行文化館作為流行文化的地標及旅遊景點。

從宏觀藍圖的層面看,與其「殺館」並化整為零,增建國家發展及成就專館的同時保留文化博物館,應該更為可取。更何況北都新建博物館的主題及内容仍在研究中,以其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同時確保它交通便捷、方便參觀,亦屬可行。

文體旅局局長楊潤雄表示仍在收集意見,明年年中才會向立法會提交文件,並再正式諮詢。惟值得留意的是,局方本已設立由業界翹楚組成的文化委員會,加上立法會的事務委員會,本來就應該不愁坊間意見。

立法會、區議會可作諫言

須知道科學館以及文化博物館一直在社會上廣受歡迎,入場人次排列第一及第五。對於科學館是否應由尖沙咀遷往沙田,國家發展及成就專館在北部都會區是否合適、方便市民及學生參觀等問題,政府又有其非常重視的區議會作為諮詢組織,聆聽地區聲音。這次文體旅局就設立新博物館而提出的方案,似乎事先未有充份準備,徒添不必要的爭議。

坊間對於科學館及文化博物館去留的意見,值得文體旅局重視。市民亦應該積極於周日參加區議會選舉投票,以助其發揮好地區諮詢組織的作用,就選址、交通配套等向政府提出建言甚至諫言。不管香港是否有所謂的諫官制度,也需要有諫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