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了常春藤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香港的頂尖大學趕上了美國的常春藤——以一種諷刺的方式。

香港中文大學六年半前宣布任命段崇智為第八任校長時,形容他為享譽國際的生物醫學專家,是骨骼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方面的頂尖專家,並且熟稔香港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任內,他帶領中大創立了全港首個「在學﹒在職計劃」,監督了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及音樂學院的成立,帶領中大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創新高及獲得卓越的研究表現。

踏入2024年,段崇智最近的三年任期才剛開始,他卻以請辭、提早於明年1月卸任來為校長生涯劃上句號。若說這與近年的政治事件、輿論爭拗無關,恐怕連稚童也知道是「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作為一所大學的校長,尤其是像中大這樣的頂尖學府,除了必須具備學術成就,當然也要有領導、管治的才能,而且不可缺乏社會觸覺、政治敏感度。大學接受公帑資助,為社會培養人才,必須面向社會大眾,不可能閉門造車。

然而,面向社會大眾不代表要捲入民粹鬥爭。兩者往往只是一線之差。

把本來是校董會商議的事情,放上公開聯署來作反對,既可以說是公開、問責,卻也可以說是變成鬥聲量的較量。把本應由校委會調查的投訴,透過媒體作出匿名控訴,到底是在反對黑箱作業,還是在以輿論壓力損害大學自主,同樣不無疑問。

「公眾對校園言論的看法幾乎完全是取決於大學以外、極其強大的網絡。」哈佛大學校長Claudine Gay被逼請辭後,耶魯大學一名法學教授如此寫道。

10月爆發新一輪以巴衝突後,Claudine Gay被指包庇校內反猶太主義的言論,來自猶太社群、右翼勢力的攻擊於是排山倒海,大學金主、國會議員誓要把她攆走——繼賓夕法尼亞大學校長Elizabeth Magill之後。翻出所謂的學術剽竊,明眼人都知道只是手段,底下的還是意識形態之爭。香港大學校長涉及的購入座駕、聘請程序等爭議,難道又會是真正的矛盾所在?

港大校委會在10月通過決議成立五人專責小組,預計花12個星期完成調查。現在沒有人知道結果如何,但把事情放回恰當的方法處理,對當事人、對大學才是最好。

香港在這方面趕上了美國名校,即使爭議事件有別,民粹風氣、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卻堪稱普世。自以為手握真理,自以為是主流聲音,動輒黨同伐異,抱歉,這都不是民主,而恰恰是民主的敵人——民粹。這種騎劫、扭曲的文化,管他是哪個社會、什麼議題、何種立場,都必須慎之、戒之。

當代民粹的躁動不安,不是一場騷亂結束、一部法律生效、一個校長下台,就得以輕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