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固態電池比氫能車更具發展潛力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蔡裕龍

兩會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早前亦指示要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香港要跟隨國家發展大局,必須認真研究在哪個範疇最能夠配合而又最有條件發展。筆者認為,電動車相關配套的產業,絕對是其中一個可以研究方向,例如「固態電池」及電池回收再造產業,均十分適合地少人多的香港作重點發展。

早於去年9月,習近平已在一個談會上強調,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布局產業鏈,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他指「新質生產力」是以新產業為主導的生產力,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應用高科技又有創新元素的產業,不少都與環保相關,近年為減少碳排放,各地政府都鼓勵使用綠色能源汽車,這個產業鏈如果發展得好,將會是促進經濟的一大引擎。

本港土地資源珍貴,當然難以發展汽車製造此等佔地極大的重工業,筆者建議發展的是電動車的相關配套,包括「固態電池」及電池回收再造。電動車已發展多年,日趨成熟,2022年全球銷量突破一千萬架,專家估計未來10年將是電動車產業的成長黃金關鍵期,銷量將出現躍進式的大增長,現時各廠追求的是如何令「出廠前」與「報廢後」也更少碳排放,這就要從電池製造及電池回收著手,香港在這兩方面,也有發展潛力。

汽車電池其實有很多種類,最近引起不少談論的氫能車,其實原理也是將氫儲存在車內,然後輸送到車內的氫燃料電池,讓氫與空氣產生化學作用而產生電能,最終還是需要利用電池驅動汽車引擎。或者有人會問,似乎氫能車才是「最新」的綠色能源汽車,發展氫能車的電池配套不是更有前景嗎?對香港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氫能車基本運作上仍有多問題未解決,更遑論發展相關配套產業。

以城巴早前引入了全港首架雙層氫能巴士(內地威馳騰(福建)汽車製造)作例,城巴代表曾在港台節目確認該氫能巴使用的是「灰氫(透過燃燒化石燃料產生)」,又稱城巴是以使用「綠氫(使用再生能源產生)」為目標。不過,眾所周知,「綠氫」價格昂貴,產量又低,要等其進展到安全性兼普及程度高,然後產量增加、價格下降,不知需時多少年。所以筆者認為,政府與其分散資源搞氫能車,不如專心地推動電動車發展更好,否則只會費時失事。

至於能源效益方面,根據綠色和平引述英國氣候變化委員會資料,燃油車的能源轉換效率(Fuel-to-Wheel Efficiency)只有30%,電動車高達86%,氫能車則約41%至44%。百分比越高,代表越少能量流失,效率越高,那為何還有人想研發氫能車?其中一個主因是電動車的電池現時主要使用的仍是鋰離子電池,屬於「液態電池」,易受溫度影響,其物料要靠採礦才可獲得。因此近年興起一種「固態電池」,即電解液被固體化合物所取代,安全性更高;能量密度亦較鋰電池高,令相同體積的電池有更多電力,用在電動車上可增加續航力及安全性。

「固態電池」仍未算普及量產,但極具潛力成為高科技重要產業。本港大學一早已有相關的研究,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梁耀彰領導的團隊,去年就成功研發出一種準固態鎂離子電池,有極高耐用性和效能,即使在寒冷極端氣候下也可運作;而內地不少車廠也有做「固態電池」的研發工作,其中東風集團指其第二代固態電池預計今年可實現量產搭載,屆時車輛續航里程可達1000公里以上。可以預見,「固態電池」是未來電動車發展的關鍵,香港如能及早在這龐大的汽車產業鏈中佔據一個重要角色,對經濟必定有重大幫助。

另外,由於電動車的鋰離子電池,含有鋰、鈷和鎳等金屬,需要妥善回收﹐而這些金屬是貴價品,回收後其價值可用來支持整個回收工作,並發展成產業。翻查資料,環保署其實也在這方面有做功夫,去年7月署方為環保園兩地段招標,用作廢電動車電池回收再造,目標首兩年每月處理量不少於26公噸,並於營運第五年起提升至每月不少於104公噸,當時已有內地企業表示有意投標。本港現時有11間持牌廢電動車電池收集者,可把退役電池作適當初步處理後,運往外地政府認可的設施循環再造。

全球也在推動綠色能源產業,但香港必須搞清楚定位,即使做不到知先知覺,也要做到緊貼大隊上升軌道。筆者認為,政府首先要明白,本港不需要發展太多種類的新能源車輛,因每種車輛也要用大量人力物力搞配套,在財赤資源少的情況下,只能貴精不貴多,集中發展電動車配套,協助達至碳中和目標之餘,並將其相關產業做大做好,才是最適合香港,最精明的做法。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