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藉氣象合作減低極端天氣影響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劉仲恒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極端天氣的出現越來越頻繁,香港當然也不能倖免。回顧過去100多年,在寒冷日數下降的同時,本港最低氣溫28攝氏度或以上的熱夜數目,以及日間最高氣溫33攝氏度或以上的酷熱日數不斷上升。同時,由於海洋溫度的上升而為颱風提供了更多熱能,不但讓強颱風出現得越來越頻密,風季也很有可能會延長。至於去年出現的極端降雨情況也將經常發生,從天文台的紀錄來看,天文台總部一小時雨量打破紀錄,在以前是每40年才發生一次,但近這些年來卻是紀錄屢破,當然不是好事。

我們從新聞裡看到,跟天氣相關的災害已經變得更加極端和頻繁,這是我們切身的問題,因為對生命、財產和公共設施都會造成損害。因此,我們有必要利用最新的科學能力,為市民盡可能提供早期預警,以減低極端天氣災害所造成的影響。跟國家和周邊地區的氣象局等科學機構合作,在實際生活層面可以為即將發生的災害情況和極端天氣提供短期和中期警告。在科學的層面,則可以通過研究和梳理數據,針對有可能出現的氣候變化影響進行長期預測,通過規劃和其他做法減低災難發生時對市民的影響。

氣象合作最顯見的好處是可以提供早期預警,讓市民可以早一步得知水浸、颱風或熱帶氣旋、極端熱浪等災難的發生情況。本港天文台經過自己的搜集和氣象合作獲得數據後,就可以計算出「影響預測」。這種預測可以對由天氣造成的短期和中期災害開發有根據的災難觸發模型,然後讓市民知道影響有多大;如果自己受影響的話,必須採取甚麼行動來避免,這樣就很有可能減低對市民生命和財產所造成的損失。

上月尾,香港天文台跟世界氣象組織簽署了更新諒解備忘錄,目的是進一步加強氣象合作。在簽署諒解備忘錄的同時,天文台又跟世界氣象組織啟動了惡劣天氣信息中心網站。這個提供一站式便利各成員以便分享和發佈天氣預警的平台,相信可以更有效地保護各地居民,免受災害性天氣和相關災難的影響。筆者看到天文台跟世界氣象組織加強氣象合作,深感欣慰,相信本港市民必將受惠。

其實,香港是彈丸之地,天氣直接受到內地影響,以前我們在中學讀季候風天氣的時候,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天文台也應該進一步加強跟內地氣象單位的合作。筆者記得去年時看過一則新聞,說國家氣象局局長率領代表團訪問香港天文台,以求深化氣象合作。雙方在氣象資料互換、科學研究和人員培訓等方面都能合作。兩方在氣象觀測數據、衛星觀測等多方面合作,相信本港和內地居民就必定能直接得益。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