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職工運動在獅城有成就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陳文坪

勞動者權益要充分獲得保障,這有賴於政府的關注,甚至立法,讓各方遵守。新加坡僱員的權益在「勞資政」這一特別的組織架構中,獲得良好的保障,無須通過街頭示威,才能引起關注,是其它國家、地區少有的。因為政府重視勞工權益,僱主從政府推行的政策中獲得更佳的經商環境,員工生產力提高為僱主創造更高價值也能獲得良好的薪酬。這樣的環環相扣,各方都能從中受益。

剛過的勞動節,新加坡政府內閣部長、國會議員、職工總會(職總)、工會會員齊聚一堂舉行集會,分享勞動節的喜悦,不像其它國家工人還需上街遊行爭取權益。兩方相比,更能顯示新國勞資政和諧共生關係的重要。集會上,新國政府對提升勞動者的職業與前景更加關注,而維護勞工權益,政府更是不遺餘力。時任總理李顯龍在勞動節集會演講中,不忘向勞動者致敬!體現了政府對人民的感激之情,也說明一國總理懷着愛民之心與謙卑胸襟。

勞動節當天,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工人都走上街頭遊行示威,要求改善勞工權益,以及要求更高的福利。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荷蘭、土耳其、加拿大在內的歐美多國出現了示威遊行活動;我們的鄰近國家如巴基斯坦、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地的工友也紛紛走上街頭集會,要求政府以加薪對抗通脹。但是,數十年來,獅城的工人卻非常珍惜勞資政的和諧關係。

回顧過去財政預算案,新國政府撥出1500元的培訓補助給每位公民,讓中年、壯年、老年的人士都能參與其中,掌握一技之長。2023年勞動節集會,新國說將進一步令技能創前程升級,把技能培訓和終身學習作為政府與每一名僱員建立社會契約的重要支柱。

言猶在耳,今年2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政府宣佈年滿40歲新加坡公民可獲額外4000元的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這筆教育補貼可用來進修專業課程,學習新技藝,為自己的人生作更多「投資」,從而加強就業能力,獲得更高薪酬。

由此可見,新國政府對教育的重視是一以貫之,投資在教育、培訓更是不遺餘力;並以實際行動去支持、鼓勵人民終身學習。人民通過進修課程,掌握市場不斷推陳出新的知識與技能,不但為自己的就業生涯發展多一分保障,也為獲取更高薪酬打下了堅實基礎。

正是政府對每名國人進行更多投資,幫助他們掌握更好的在職培訓、不斷學習和提高技能,在整個工作生涯中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機會,這樣,獅城工人在勞動中爭取更好的待遇而改善生活品質,創造更高的人生價值。

除此之外,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下,新國職總也在許多行業積極、持續不斷推進漸進式薪金模式(類似最低薪資)。如率先在清潔、保安、園景三個行業強制推行,接着進一步擴展到電梯與自動扶梯業,還有廢物處理、食品服務業、零售業、分層地契管理業、害蟲管理業和太陽能科技業等。推行漸進式薪金模式,能為低收入者帶來更好的工作和收入保障,有助於打造一個更包容、更公平社會。

儘管各方對漸進式薪金模式仍存在不同意見和爭論,但總體來看,社會還是正面看待職總提出的這一措施來提高低收入員工的薪資模式。

其實,政府也不斷優化為低收入員工的多項政策。如在預算案中撥出的就業入息補助(Workfare)來幫助那些收入少過「最低薪資標準」的員工就是一例。讓低收入者能應付基本的生活開銷。

回顧冠病三年裏,雖影響員工的生活,但新國工人都能從政府的追加預算案中受益,得到補助來減輕生活費,企業也從預算案或追加預算案中得獲得更多的財務支持。不但如此,政府為提高工人的生產力而制定了許多培訓計劃,甚至給予受訓者高達90%的課程學費津貼;僱主為加強競爭力而給予工人更多、更全面的培訓和學習;工人為提升自己、掌握新技能,也都響應政府的號召,積極參與培訓。面對冠病衝擊的非常時期,比起其它國家、城市工人上街抗議,新國勞資政關係卻緊密牢固、共體時艱、攜手前行。即便面對不確定因素,新國也支持職總為工人請命,宣佈僱主的公積金繳交率上調1%。實在是難能可貴。

新國職總秘書長黃志明在今年勞動節群眾大會上說,過去三年,全國職工總會的會員增加約三成,目前已超過130萬人,穩步邁向2030年、150萬名會員的目標。他說,勞資政和諧關係是我國取得經濟增長和為工友打造更好福祉的關鍵,這是工運、政府和僱主多年來建立的信任所取得的成果,我們決不能以為這是自然形成的。

後疫情時代,周遭國家失業率高漲,而新國的經濟卻繼續增長,工人保有工作,對勞動者來說,比民主、自由應該來得實際,職總的付出有目共睹。職工運動在新國是成功的,也是可持續發展的。

過去數十年來,職工運動建立在「勞資政」三位一體的基礎上,為新加坡的建設作出貢獻,並取得多贏局面。正如時任總理李顯龍在勞動節集會上說:「行動黨政府、職總對廣大員工的承諾已兑現。今後也會繼續努力,實現所許下的諾言」。可見,在獅城,勞資政和諧共處,是職工運動成就的重要一環。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