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窮人不能病——淺析香港人收入與健康的關係
來稿作者:黃遠康
醫療是一個不分年齡、性別、階層都會面對的重要課題。從年齡的角度分析,使用醫療服務的趨勢符合大家的傳統印象。按照香港統計處在2024年發表的《香港居民的健康狀況》調查顯示,其分佈是呈山谷型,即處於左右兩側,年紀最輕和最老的市民使用醫療服務例如求診的比例最高,分別達到34.2%和35.8%。反之,處於統計表上中段的青年組別,包括15至24歲及25至34歲則最低,分別只有13.7%和15.5%。
可是,如果用收入作為分析的角度,就會得出奇怪的現象。一般認為,愈窮的人會愈依賴公營醫療的服務,而愈富有的人則愈會傾向使用私營醫療的服務。而根據調查所得,在使用私營醫院的住院服務方面,家庭月入5萬元以上的市民比例的確最高,佔39.7%;至於收入最低,月入5,000元或以下的就僅得4.8%。不過,在公立醫院的住院服務上,前者的比例依然最高,佔13.9%,人數多達63.8萬人。
窮人較少接受醫療服務 金錢心理因素皆重要
如果將家庭收入最高的頭三個組別,即3萬至39,999、4萬至49,999及5萬元或以上的合併來看,使用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提供的住院服務佔比就高達36%。反之,月入1萬以下的組別,佔比只有23.8%。而即使參考新冠疫情前的報告,亦即2017年的數據,其結果亦大同小異。收入最高的組別使用相關服務的比例甚至更高,達42%,而月入一萬以下家庭的比例則只有25.7%。
換言之,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而有關現象不僅限於住院服務,在牙科服務方面同樣如是。在定期接受牙齒檢查方面,家庭月入5萬元以上的人士佔總體人數的37%。而如果放寬至3萬元或以上,佔比就高達65.5%;反之,收入1萬元以下的只有6%;而在接受牙科診治方面,前者依然是壓倒性地多,佔60.3%,而後者則是8.7%,反映愈有能力的家庭,愈有意願保障牙齒健康。
窮人不論在公營抑或私營的醫療服務中都成為少數,很有可能與三個原因有關。第一,窮人在守護健康方面的意識較為薄弱。一般而言,收入較低的群眾普遍都是教育程度較低,可能對於疾病的認識和關注程度有限,令他們傾向「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若非患有嚴重、急性疾病,普遍寧可選擇不作求醫。
第二,就是貧窮不但「限制想像力」,也限制窮人求醫的能力。根據上述報告的調查所得,私家醫生的每次症費用較多為300至500元,佔23.4%。但是與此同時,診金500元以上的亦有14%。對於窮人而言,有關費用實在不菲。即使可以到公立醫院求診,輪候時間過長亦是需要考慮的成本。因此,一般傷風感冒的小毛病,窮人傾向自行尋求偏方使其痊癒,反而較少求助醫生。由於會診的次數不多,使用其他醫療服務的機會自然亦不多。
第三,是窮人的職業壓力使然。一方面,收入微薄的僱員都是「手停口停」,住院等於損失收入,嚴重影響他們的生活質素,自然較不願意留院治療或觀察;另一方面,他們不少從事勞力工作,在人手短缺的大環境下,亦都不敢隨意告假,既擔心受到同事的冷言冷語,亦憂慮為他人造成更多工作負擔。
收入與健康正成比 需正視貧窮及分配問題
資本主義強調自由,所以愈有錢的人在醫療上的選擇就愈有自由,可以選擇私家服務,也可以長期留院接受治療,但是窮人根本無從選擇,要麼捱病,要麼捱餓。長此下去,就會出現一種現象,就是在健康和壽命上,富人都會比窮人更有優勢。在這個資本通過擴大和累積而高度繼承的年代,有關問題更加容易跨代化。換言之,貧富懸殊不只體現於經濟力量和社會地位,也體現於個人健康程度。
因此,政府應該從幾個方面考慮如何提升基層市民的接受醫療服務的意願,改善健康程度懸殊的問題。從金錢的角度,政府可以考慮改變現行勞工法例,讓領病假的僱員享受全薪保障,減低他們因為擔心收入減少而不願求診的可能。另外,除了法例要求僱主必須購買勞工保險之外,政府可以考慮以立法或扣除等方式,鼓勵僱主為員工購買醫療保險,減輕基層僱員醫療開支壓力。
在醫療服務上,近年政府大力推動基層醫療,例如在十八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希望市民能夠防患於未然。按照這個思路,政府可以考慮為全體僱員提供基層醫療假期,或者容許僱員以病假福利使用預防性的基層醫療服務,改善體質之餘,也可以在相關機構的教育下,建立對正確管理健康的知識。
當然,正如上述,窮人之所以在健康方面不如富人,本質的問題都是貧窮。除了要在金錢、假期和醫療服務上協助窮人,也要建立一套付出與回報相適應的分配制度,讓基層勞動力能夠在參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分享好處,例如推動標準工時立法,讓打工仔女平衡工作和私人生活,讓他們有更多公餘時間照顧個人健康;建立失業保障體系,讓僱員免於因為生病、缺勤等而失業並影響生計等,都有助於窮人有更大空間關注自身體質。
香港是一個強調機會平等的地方,讓所有人有一樣機會接觸公共資源。但是,如果個人資源不平等,只會導致結果不平等。如果我們相信人人平等,人人都應該按照實際需要享受公共醫療服務,那麼,不能讓「窮人不能病」的不公現象繼續惡化下去。
作者黃遠康是工聯會西貢區議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編按:醫務衞生局現提供以下資料,以讓市民大眾對使用醫療服務的分布有正確理解。
香港的醫療政策目標之一為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因此以公營醫療系統作為安全網,為全港市民(特別是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羣)提供醫療保障 。根據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有需要的社羣包括綜援受助人、低收入病人、年滿75歲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受惠人)、長期病患者和貧困的年長病人,可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豁免收費 。在此醫療保障下,低收入住戶仍可以享有適切的住院服務。
有關文章以入息水平與醫療服務使用情況之間的關係分析住院服務和牙科諮詢的使用情況,推論出「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遺憾地,該文章使用了錯誤的數據並做出誤導性的推論。
該文章絕大部分所引用的統計數字,並非文章提及政府統計處於2024年公布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的結果,而是同類型統計調查於2017年公布的結果。
文章亦錯誤使用上述統計調查報告書內統計表上的「比率」和「百分比」數字。以住戶每月入息角度分析為例子,根據上述2024年統計調查的結果,住戶每月入息5,000港元以下的人口約為45萬(佔統計調查總人口約6%),當中約37,000人使用公立醫院住院服務(佔公立醫院住院服務總使用人數的百分比為12.8%),使用比率為8.3%。而住戶每月入息50,000港元或以上的人口約為230萬(佔統計調查總人口約33%),只有約59,000人使用公立醫院住院服務(佔公立醫院住院服務總使用人數的百分比為20.5%),使用比率為2.6%。因此,住戶每月入息5,000港元以下人口的使用比率是入息50,000港元或以上人口的3倍,文章錯誤使用人數百分比而非服務使用比率,才會推出「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的錯誤結論。
除了以上統計調查的結果外,根據醫管局的數據顯示,2022/23年度約有724,000人曾使用醫管局提供的住院服務,其中約77,000人為綜援受助人士(佔總使用人數的11%)。截至2022年6月,全港領取綜援的受助人士約有299,000人(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數據)。綜合以上數據估算出其使用比率約為26%。相比之下,沒有領取綜援的人口組別的使用比率僅約為9%,遠低於綜援受助組別。這再次證明文章所提及「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的結論完全與事實不符。
為全面優化公共醫療資源分配,醫衞局正推動基層醫療改革,包括重新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專為向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醫療服務,確保所有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能夠獲得高效、可負擔且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為加強針對弱勢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指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診所由1月24日起新增預防性婦女健康服務,以及將於本月底開始提供慢性疾病預防篩查及護理服務。此外,政府將於今年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增加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的牙科服務。與此同時,政府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根據其個人需要及風險因素,提供個人化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並鼓勵有能力的市民選擇私人家庭醫生服務,以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提升整體服務效率。這些服務旨在促進市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從而提升全民健康,縮窄健康差距,實現社會共融。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