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衞生局|優化公共醫療資源分配 縮窄健康差距實現共融
編按:就「01論壇」3月8日文章〈窮人不能病——淺析香港人收入與健康的關係〉,醫務衞生局現提供以下資料,以讓市民大眾對使用醫療服務的分布有正確理解。
香港的醫療政策目標之一為確保市民不會因經濟困難而無法獲得適當的醫療服務,因此以公營醫療系統作為安全網,為全港市民(特別是低收入人士及弱勢社羣)提供醫療保障 。根據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有需要的社羣包括綜援受助人、低收入病人、年滿75歲的高額長者生活津貼受惠人(包括廣東計劃及福建計劃受惠人)、長期病患者和貧困的年長病人,可獲醫院管理局(醫管局)豁免收費 。在此醫療保障下,低收入住戶仍可以享有適切的住院服務。
有關文章以入息水平與醫療服務使用情況之間的關係分析住院服務和牙科諮詢的使用情況,推論出「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遺憾地,該文章使用了錯誤的數據並做出誤導性的推論。
該文章絕大部分所引用的統計數字,並非文章提及政府統計處於2024年公布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的結果,而是同類型統計調查於2017年公布的結果。
文章亦錯誤使用上述統計調查報告書內統計表上的「比率」和「百分比」數字。以住戶每月入息角度分析為例子,根據上述2024年統計調查的結果,住戶每月入息5,000港元以下的人口約為45萬(佔統計調查總人口約6%),當中約37,000人使用公立醫院住院服務(佔公立醫院住院服務總使用人數的百分比為12.8%),使用比率為8.3%。而住戶每月入息50,000港元或以上的人口約為230萬(佔統計調查總人口約33%),只有約59,000人使用公立醫院住院服務(佔公立醫院住院服務總使用人數的百分比為20.5%),使用比率為2.6%。因此,住戶每月入息5,000港元以下人口的使用比率是入息50,000港元或以上人口的3倍,文章錯誤使用人數百分比而非服務使用比率,才會推出「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的錯誤結論。
除了以上統計調查的結果外,根據醫管局的數據顯示,2022/23年度約有724,000人曾使用醫管局提供的住院服務,其中約77,000人為綜援受助人士(佔總使用人數的11%)。截至2022年6月,全港領取綜援的受助人士約有299,000人(根據社會福利署的統計數據)。綜合以上數據估算出其使用比率約為26%。相比之下,沒有領取綜援的人口組別的使用比率僅約為9%,遠低於綜援受助組別。這再次證明文章所提及「相對富有的家庭在使用廉價醫療服務的頻率上,比起貧窮家庭更高」的結論完全與事實不符。
為全面優化公共醫療資源分配,醫衞局正推動基層醫療改革,包括重新定位醫管局普通科門診專為向弱勢社群提供全面基層醫療服務,確保所有市民,特別是弱勢社群,能夠獲得高效、可負擔且全面的基層醫療服務。為加強針對弱勢社群的基層醫療服務,指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診所由1月24日起新增預防性婦女健康服務,以及將於本月底開始提供慢性疾病預防篩查及護理服務。此外,政府將於今年推出「社區牙科支援計劃」,增加為有經濟困難的弱勢社群提供的牙科服務。與此同時,政府透過地區康健中心,為社會不同階層的人士根據其個人需要及風險因素,提供個人化的基層醫療健康服務,並鼓勵有能力的市民選擇私人家庭醫生服務,以減輕公共醫療系統的負擔,提升整體服務效率。這些服務旨在促進市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識,從而提升全民健康,縮窄健康差距,實現社會共融。
文章標題由編輯所擬,內容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