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中九龍幹線收費爭議:如何平衡交通效益與用者自付?

來稿|中九龍幹線收費爭議:如何平衡交通效益與用者自付?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嚴卓衡

政府近日提出擬在中九龍幹線(未來稱「中九龍繞道」)收費,引發社會廣泛討論。輿論質疑政府當初申請撥款時未提及收費,現今卻似藉此「斂財」舒緩財赤,違背基建惠民的初衷。

「用者自付」同交通管理收費有其道理,但中九龍幹線的特殊情況可能導致收費削弱分流效果,未能兌現政府當初宣揚的交通與環境效益。本文將探討收費的利弊,並提出在交通效益與「用者自付」原則之間取得平衡的方案。

收費的兩難:分流與效益的挑戰

政府當初聲稱中九龍幹線將「大大減少中九龍地面道路車流,紓緩交通擠塞」,從而減低車輛引起的空氣污染與噪音。然而,若目標是分流地面車流,為何要以收費增加使用繞道的成本?

中九龍幹線不同於穿山或海底隧道,周邊存在多條平行地面道路(如東九龍走廊、太子道西、龍翔道)。收費可能導致駕駛者沿用地面道路,無法有效分流,致使塞車問題持續,削弱交通與環境效益。不過,幹線節省時間確實顯著。根據政府數字,繁忙時段由油麻地至九龍灣的車程預計從現時的30分鐘縮減至約5分鐘,節省25分鐘。即使需繳費,對時間敏感的駕駛者仍具吸引力。惟收費水平需精準調控,避免過高削弱分流效果。

另一方面,新繞道勢必帶來誘導需求(induced demand):通車後若地面道路塞車情況改善,恐吸引更多車流,抵銷環境效益。路政署文件顯示,幹線全線通車後(基於無收費情況而言),界限街、太子道西及亞皆老街的行車量/容車量比率(Volume/Capacity Ratio)將從現時的1.1至1.3降至0.7至0.9,改善顯著。然而,若不採取任何措施,新增交通需求將很快令地面道路回復擠塞狀態。

解決方案:平衡分流與誘導需求

要實現中九龍幹線的交通與環境效益,同時符合「用者自付」原則,關鍵在於收費、分流誘因及交通管理之間取得平衡。以下為具體建議:

精準定價策略

收費水平需尋求最佳平衡點:既鼓勵司機使用繞道以減少地面車流,又避免因費用過低引發過多新車流。按時段或交通狀況實施動態定價,例如在繁忙時段適當加價以遏制新增車流,可確保分流效果並控制東西向總車流量。

公共交通優先

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應享有優先權,例如在繞道內設置全日或繁忙時段的巴士專線,或至少設立巴士專用出入口。可參考倫敦新建Silvertown Tunnel的巴士/重型貨車專線模式,同時確保巴士服務與商用車輛效率。

重新分配地面道路空間

幹線通車後,界限街、太子道西及亞皆老街的車流將會減少,為重新分配路面空間提供契機,避免地面道路在不必要的情況之下成為中九龍繞道的「繞道」。建議通車後先行將部分地面行車線改為巴士專線,保留部份容車量;待時機成熟,進一步將空間改為行人路、植樹或單車專線,逐步將以汽車為主的街道轉型為以人為本的宜居環境,提升中九龍區居民的生活質素。

引入「按行駛距離徵費」 更可持續地管理交通

中九龍幹線的討論不僅關乎隧道費,更應聚焦如何長遠確保環境與宜居效益。除精準定價、公共交通優先及重新分配路面空間外,政府需採取更可持續的方案,妥善控制地面車流量,避免吸引誘導需求。既然新繞道將為穿越中九龍的交通提供替代路線,這已為在中九龍試行區域擠塞徵費創造條件。收費可基於已有的「易通行」系統,並同樣根據時段或實時交通情況調整,兼顧用者自付同交通管理彈性。

更長遠的方案是研究在全港或特定區域引入「按行駛距離徵費」(distance-based charging)。新加坡已實施區域擠塞徵費近三十年,近期正引入「ERP 2.0」智能系統,計劃透過衛星定位技術,按車輛行駛距離及實時路面狀況收費。此模式不受地域限制,駕駛者無需為節省費用繞路,兼顧駕駛者便利與社會經濟效率。

隨著本港計劃於2035年前停止註冊新燃油及混合動力私家車,燃油稅收入將逐漸減少。按行駛距離徵費不僅可彌補財政缺口,還能更有效管理私家車使用,實現環境與財政雙贏,值得社會深入探討。

作者嚴卓衡是城市規劃師、街道變革發起人。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