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九龍幹線收不收費?事情不是那麼簡單
中九龍幹線將於今年年底落成,可以準備通車。這條全長約4.7公里的幹道將連接油麻地交匯處與九龍灣及啟德發展區,有望紓緩九龍中部的交通擠塞。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近日透露,隨着政府檢討隧道收費,中九龍幹線很可能向使用者收費,「做到交通管理之餘,亦可達到收回成本的原則」,有立法會議員因而質疑違背初心。畢竟政府早期曾表示無意收費,爭取撥款時亦未提及收費方案。
毫無疑問,中九龍幹線的建造成本不菲,核准工程預算超過420億元。造價較高的部分例如62億元的啟德西工程、62億元的中段隧道工程以及近57億元的大樓及機電工程,包含了建造隧道(地下挖掘及海底沉管)、重置受影響公共設施等。為管理工程成本,政府的項目策略及管控處已按照「目的為本、實而不華」的原則審核估算,惟逾420億元的成本由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支付,相當於由賣地收入來「埋單」。政府希望收回成本,或許可以理解。
基建財政可以有另一種模式?
經常被拿來跟香港比較的新加坡,十多年前也有濱海高速公路(MCE)耗資約43億新元,以全長5公里計算相當於每公里成本接近50億港元。雖然比起中九龍幹線的每公里約90億元,MCE仍然便宜得多,惟其資金主要來自當年政府預算和收入,始終是龐大負擔。但值得留意的是,到了近年的南北交通廊道(NSC)——全長21.5公里、預算達74.7億新元的項目——新加坡改以《重大基礎設施政府貸款法案》(SINGA)融資,創新了財政模式。
新加坡政府於2021年有見未來15年將面臨大型基建支出的「小高峰」,預計年均發展支出將佔GDP的5%,財政收入又預期不可以大幅度增長以支付基建開支,因此決定重啟借貸。SINGA的核心理念是實現「代際公平」,將基建成本攤長多年來承擔,而非集中於興建期間的納稅人。加上新加坡政府的財政儲備要用於投資產生回報,設立基建借貸機制更具財政效益,900億新元總借貸上限、每年50億新元利息上限又可確保財政紀律,具可持續性。
更廣義的財政與回報觀
更重要的是新加坡實行電子道路收費系統(ERP),收費水平視乎交通需求管理。在SINGA模式下,基建成本既由政府未來的整體財政能力承擔,所以完全不用依賴幹道收費來償還貸款。當我們在考慮「收回成本」的同時,新加坡對「回報」的理解是從廣泛的社會經濟效益來衡量。
若說「收回成本」,香港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BOT(建造-營運-移交)模式。不論是西區海底隧道抑或大欖隧道,我們都可以看到營運商為了收回成本,將收費水平提得過高,結果未能充分發揮交通分流作用。這是為什麼政府在5月底終於接管大欖隧道之後立即大幅下調收費後,以紓緩屯門公路在繁忙時間的塞車情況。如果我們側重於收回成本,交通基建可能因收費門檻而未被充分利用,違背了作為「公共財」、為社會整體帶來效益的初衷。
基建財政模式的深層改革
大型基建誠然不可以不惜工本,但「成本」不一定要孤立地只看單一項目的盈虧。像新加坡模式那樣,政府可以整體財政能力承擔成本,攤分多年償還貸款。至於何謂「回報」,也不一定只是以金錢計算的成本,還可以包括對經濟生產力、社會宜居程度、環境質素以至競爭力。這些廣義的社會效益難以像工程成本那樣量化,卻是政府應該具備的宏觀而完整視野。
由此可見,中九龍幹線的問題核心不在於應不應該收費,而是為了什麼而收費以及怎樣收費。政府日前終於收回大欖隧道,正好反思BOT模式所象徵的「收回成本」思維。事實上,如果收費水平令到使用者卻步,這只會令中九龍幹線無法發揮疏導交通的潛力,就連局長也表明收費水平要視乎交通需求而調整,這意味在制定幹道收費的時候,交通分流始終才是最重要因素。新加坡正在推行的ERP 2.0系統採用衛星定位技術,可以根據不同時段及地點的交通流量和車速定期調整收費,從而有效疏導交通,令基建發揮最大的社會經濟效益。比起檢討個別隧道的收費水平,香港顯然更須改革交通基建的財政模式,並且引入延宕已久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