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無家者何去何從?

來稿作者:張瑩瑩
2025年5月,深水埗通州街天橋底,一名80歲的露宿長者在悶熱潮濕的環境中悄然離世,被以帳篷匆匆掩蓋,彷彿連其逝去也需遮羞。這一幕,不僅是個人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無家者長期忽視的縮影。
根據2018年《深水埗區露宿者研究報告》,該區無家者集中於天橋底、公園等公共空間,長期面臨衛生惡劣、火警風險,甚至猝死威脅。這是露宿者們的生活悲劇,亦確實反映出露宿者們需要幫助的情況,應當如何持續有效而非暫時性地幫助這些露宿者們是當下需要解決的問題。而隱藏在這些悲劇背後的,並非所有源於個人「懶惰」或「墮落」,而是更深層次的結構性房屋與社會政策原因。
無家者常與「犯罪」、「吸毒」等標籤掛鈎,但根據深水埗區露宿者研究報告顯示,深水埗區超過七成無家者露宿主因是租金高昂、房屋短缺等經濟問題。香港私人樓宇租金中位數佔基層家庭收入逾七成,即使領取綜援者亦因「超租津」問題被迫露宿街頭。
政府常以「增設宿位」回應無家者問題,但現有服務嚴重不足。截至2024年底,全港僅228個宿位,卻有672名登記無家者。近期,有機構提出在西九龍附近區域建造露宿者宿舍以回應需求。然而,此地段在城市規劃發展委員會的法定規劃綜合網站地圖中是屬於住宅類RA(3)用地,緊貼屋苑居民住宅區,旁邊也緊臨學校GIC類用地,在接下來的城市規劃及發展當中納入西九龍綜合發展區的範圍内。根據該申請計劃所述,若將此地作爲露宿者的臨時宿舍,以首期三年期合約的形式訂立租約,而後續約的形式,仍屬短期内的方案,而三年之後的情況尚未可知。若然未能續約,露宿者將重返街頭露宿,始終無法解決這個難題,亦很難幫助解決露宿者長期需要穩定住宿的需求,因此這個地方未必適合建造露宿者宿舍。加上現行資助宿舍六成宿位僅容許居住半年,很多人期滿後因無法負擔租金而重返街頭,平均每人重複露宿達三、四次。這種「短期安置、長期流離」的模式,實質是將無家者推向惡性循環。
面對無家者問題,國際社會早有突破性嘗試,芬蘭自2007年推行「住房優先」政策,全國無家者人數大幅下降。日本亦在2002立法幫助無家者自力更生。如政策仍停留在「驅趕」與「短期安置」,恐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將無家者視為「城市污點」,透過驅趕與「不友善設計」掩蓋問題。過去十年,政府至少12次清理露宿者聚腳點,以石屎花盆、鎖鏈圍欄改造公共空間,變相驅逐。此舉非但未解決根源,反令無家者分散流徙,外展服務更難接觸。露宿者需要的是長期支援,機構也需要長期穩定的地方以提供宿舍服務。前政府亦有提出動用200億元資金撥款60間物業用於營辦社會福利設施,但後因政府財政赤字等原因,原定資金僅使用1.5億元購置4個物業便停滯,令到相關計劃擱置。若然政府對此加以重視,給予社福機構支持和幫助,不讓其碰壁處處,方可在建造社會福利設施方面繼續提升和完善,否則治理露宿者問題的成效何在?近幾年來所述要建造相應的社會福利中心等設施又將如何體現和推進?
那位80歲長者的死亡正叩問社會:無家者何去何從?唯有當政府提供支援和幫助,給予固定且合適的選址,建造真正長期穩定的露宿者宿舍。
作者張瑩瑩是港九勞工社團聯會社會事務主任。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