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並施|如何改革香港科技園

撰文:胡恩威
出版:更新:

香港要推動創科,香港科技園公司必需要進行改革。目前香港科技園最嚴重的問題是規模過大,沒有焦點,經常舉辦一些假大空的論壇活動,只有公關式包裝,設計了一些什麼創科培育計劃、科技企業家計劃,計劃多多但是實質成效成疑,沒有培養出多少公司和人才。它更像是一個非常巨大的政府地產項目,整個權力結構——由董事會以至執行頂層建築設計,都對業界缺乏真正了解運作。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教授要出手改革,香港科技園才能成功。

怎樣改革?其實改革並不困難,但要解答一個常識問題︰科技園如何分析香港的優勢在哪裏?舉例︰香港在音響科技相關方面其實有很優秀的文化傳統,香港可以是全球音響發燒友的其中一個重要基地,在香港可以買到全世界最好的音響品牌,香港自家也有很多中小型公司出產音響線材、音響擴音機、耳機擴音器,各適其適。雖然它們有些能達至國際級水平,在國際音響市場上有一席之地,但是現在沒有重點培育,是分散在香港不同工業區內。

若果科技園能夠集中香港不同的亮點,例如音響產業和技術,它必然會進一步提升。韓國近年的音響品牌已經能夠進入國際市場,因為韓國真正把本國品牌國際化,而香港卻是買國際品牌回來就說是成功。在香港科技園發展歷程中,聽說過什麼醫學、數碼、人工智能等國際大型公司進駐香港,引進什麼醫藥、數據新技術,但是到頭來都只讓人見到一些公開的領導剪綵活動,之後不見得有跟進。

科技園要革新,首先就要重組、重整、分散,例如應該以政府資助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應科院)作為真正的龍頭,由應科院的專家主導整個科技園的科研部分。產業部分應該直接由科技公司去主導,例如大埔、元朗的創新園裏面有很多和藥物、食品有關,那就可以直接由那些公司去管理園區,透過他們吸引一些相關行業,在周邊形成一個生態圈。又例如,何不把大埔創新園的主要部分給予華為(Huawei)或小米(Xiaomi),簽約二十年,讓他們在那裏成立科研基地,研究AI(人工智能)等等,營造產業主導的發展?

若果科技園的目的是發展科技產業,就必需要由產業人士主導,而不是由地產主導。產業人士主導就應該直接由熟悉產業的公司去做。不單只是內地的科技公司,其實日本、新加坡、歐美等地的科技公司也有一些已經進駐科技園區,把他們做大變大,讓他們形成主導才能成功。目前這種董事會委員模式,根本行不通,甚至可謂笑話百出。他們出來說的都是一大堆數字,都是虛的數字,什麼一千間公司變六千間公司,其實若有一間大公司培養出來,才能成功,但現在連一家都沒有,這就是失敗。科技園很多中小公司是有潛力的,但都已經轉移到內地,因為內地有發展空間,而若一家公司有少少成功,也會被科技園趕走,因為它說要把機會給予其他公司。

所以我覺得科技園要拆解,分拆為幾個部分。不同區域的科技園應由不同的公司去主導發展,而不應該沿用目前這種委員會模式。整個科技園的頂層建築、公關部門的預算、產業部門的預算如何運作?基本上就是典型香港九十年代公營機構的那種模式,追不上科技,也追不上時代。它們宣傳模式缺乏任何創新創意與科技成份。你到科學園走走就會知道,連基本的路標都很混亂。老闆們有私家車接送,當然不用理會這類問題,但一個普通小市民進入科技園,也許根本不知道如何在裏面行走。換句話說,科學園的管理基本上就不是為普通人設計,而是為老闆設計。

科學園的建築設計假大空,中間那個鵝蛋形的金蛋,裏面只是一個普通的盒子,為什麼外面要做個蛋型設計?有人會說這體現了中國文化觀念「外圓內方」.硬要這樣說也沒有辦法。浪費大量金錢在基建上面,但是連一間公司也跑不出來,這才是問題。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重組,把不同的部分去分工做好。從前香港科技園在又一城附近設有一個創新中心(InnoCentre),本來是集中給建築電影設計相關、創新相關的公司進駐,但現在也沒有了。香港科技園需要有具體的目標指標,而不只是問政府拿錢,如果拿了一百億卻只去做金融投資,那就不是科技園,而是拿政府錢舉辦一些好像和科技相關活動的樂園吧。

科技園應該吸引有興趣到內地發展的科技公司進駐,也應該吸引深圳等大灣區地區的科技公司來香港,同時應該研究本地的強項。這三方面一起去做才可以成功,而且要搞清楚由誰主導。

香港政府雖然有十八萬名公務員,但真正做實事的可能只有兩三萬,其他很多人都只是在處理程序,而不是處理和政策有關的事。公務員學院院長郭蔭庶要求公務員認識國情,但現在香港公務員不單只不了解國情,很多人連現實世界怎樣運作都搞不清楚,只是在處理程序。若果這個封閉式的公務員制度不打破,香港根本不能發展創科。從設計專業來看,孫東局長轄下創新科技署的logo便很幼稚,看不到裏面有什麼創新、有什麼科技。很多人說香港是世界級的,但是政府連自身的標記都做不好,又如何能夠真正推動創科呢?

創新科技署的官員大部分都是處理計劃申請的EO(行政主任)或是對技術水平要求不高的行政人員,他們如何做創新科技呢?看看內地負責推動創科業的官員,或是新加坡、日本、馬來西亞的相關官員,他們都會擁有一些基本創科背景的基礎,對比香港創新科技署署長的履歷,讓人不免懷疑她如何推動創新科技呢?再看看科技園的頂層設計,他們又有什麼科技上的成就?憑什麼本事去帶動科技園發展?這些都是香港政府需要反思的。要真正推動科技產業發展,就需要由專家主導,若繼續像目前這種委員會式程序主導,最後只會一事無成。

作者胡恩威是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江蘇省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