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新加坡母語政策被「詬病」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馬來西亞的教育政策雖備受爭議,但母語(華文)教育在海外卻是一枝獨秀,無人(國家)可以爭鋒。可以這麼說,除了中台之外,馬來西亞的華文程度,海外國家/地區沒有人可以媲美,包括新加坡。

來稿作者:陳文坪

新加坡的母語政策,常被有識之士詬病。前不久,一位本地旅居美國的張達人君就投書《聯合早報》,說「新加坡華文精英能本土化嗎?」(言論版8月31日)。他從經濟與政治兩大方面申論,結語是「要產生本土華文精英的想法,是離開新加坡目前的現實很遙遠的事。」

新加坡華文水平局限在口語

新國雖推行雙語教育,但母語的程度大都停留在口語上。過去,母語政策三番五次檢討,不過,屢次檢討標杆越往下調。雖滿足一些家長、學生的要求,卻難以讓新國整體華文水準向上攀越。

其實,要達到能培養華文精英水準,真正要檢討的是母語政策。而這政策必須更「嚴格」。否則,即便不考慮經濟、政治,新國的華文教育也無法達到如馬國的水準。要出類拔萃的精英將更難。

縱觀新加坡過去的母語政策,都是令許多國人「有苦難言」。母語政策不斷下調,雖符合一小部分家長、學生的期望,讓學習華文沒有那麼「怕與累」,但肯定的是,要造就華文精英,卻是越來越不可能。

教育政策是一項需要長期的耕耘才能看得到成績的。但當局時不時委任一個委員會加以檢討。當先前委員會的建議實施還未看到成效或初有成效時,另一個委員會就加以改變。委員會的建議不是越變越「大學」,而是越改越「小學」。這正如母語課本內容越來越淺,文章越來越簡短,書本也越來越薄,連小學生課文內容比過去減少許多。這樣的政策,下一代所掌握的詞彙、知識會越來越豐富嗎?

小學是學習知識、掌握知識、汲取知識的階段。這與運動員比賽一樣,基本功必須先學好才能衝刺更高的目標。如果連最基礎的小學認字、寫字、詞彙掌握都不能做好,也不用計分,那升上中學或大學時,還會繼續努力嗎?這好比一場跨欄比賽連最基本的跨欄高度都不設,而是採用走過去的話,那有誰還願意用力去衝刺?誰還願意去好好的鍛煉與認真準備呢?

新加坡母語政策屢檢屢退

當全球學習中文熱之際,新國卻自動降低程度來學習母語。在過去母語政策檢討時,基本已棄守了母語的兩道防線,上高中、大學母語都不用計分。新加坡能在短短一、二代人的打拼下就成功躍升為發達國家,教育制度是其中一項因素之一。但絕對不能等同於教育制度的成功,更不是母語政策的成功。

從政府過去的教育制度母語政策不時修改,而且屢「檢」屢退,要培養出真正的本土「精華」,以目前的母語教學,肯定難以達到。以體育運動項目跳高為例,要所有的學生都能符合跳高標準的話,只須標杆高度不斷向下調。這樣的做法,肯定是無法產生冠軍人物的。母語學習也是如此。

新國的教育制度是滿足所有家長與學生都能學習華文,但母語政策不斷向下傾斜,即便有好的學校、有經驗的老師、有豐富的資源,要培養出新一代的華文精英,如不改變母語政策,成效堪憂。

作者陳文坪是新加坡時事評論人,關注新加坡、馬來西亞、中港台等地的政治時事和經濟民生。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