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于祺|香港要搶人才 也要挽留人才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0月19日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以「為市民謀幸福,為香港謀發展」為題,展示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藍圖。報告列舉出七大範疇政策,當中「搶企業」、「搶人才」為報告的一大亮點。筆者認為,《施政報告》推出多項措施吸引人才來港,正面回應社會對人才的渴求,相信有助提升香港競爭力,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來稿作者:伍于祺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香港、澳門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破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過去香港的人才政策被指散亂,《施政報告》提出由政務司司長帶領「人才服務窗口」,統籌招攬人才策略,有助當局制定合適和針對性的措施。惟筆者留意到,連同新推出的「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香港有太多相類似的人才計劃,如「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一般就業政策計劃」等,部份計劃申請和獲批數量不多,當局宜加以統合和整理,並做好宣傳工作,以免令申請人混淆。

防疫政策令香港打了折扣

住屋問題窒礙海外人才來港,《施政報告》提出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業額外的印花稅,增加他們來港發展的誘因。值得留意的是,坊間有聲音認為此政策偏重內地人才,當局宜考慮制定政策挽留在港人才,減少流失。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過去一年有約11.32萬香港居民淨移出,當中不乏高收入及專業人士,對整體人口和經濟結構造成一定影響。此外,海外專才注重營商環境,本港仍未完全放寬防疫政策,限制了部份商業活動的流通性,相對一些完全開放的亞洲城市如新加坡,本港在這方面難免打了折扣。

另一方面,《十四五規劃綱要》表明支持香港建設和發展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施政報告》中提及的「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為本港的創科發展提供方向和指引。據筆者了解,初創企業面對的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無法將科研成果產業化,新設立的100億元「產學研1+計劃」,有助企業把科研成果商品化,推動本港創新科技長遠發展和邁向成熟。

政府願意投放大量資源推動創科發展,固然值得欣喜。但近日有報導指出,創新科技署轄下5所研究及發展中心自2021年起,共開展了160個新研發項目,總營運開支約為4.9億元,而5所研發中心2021至22年度收入約為2.7億元。當局投放資源推動創科發展的同時,亦須留意項目是否與時並進,並注重收支平衡。至於向合資格的科研人才提供生活津貼及增建住宿空間,相信有助吸引科研人才來港發展,筆者建議政府可考慮提供人才配偶及子女來港的生活配套,如簽證、教育等。

北部都會區以「國際創科新城」為主題,與本港創科發展息息相關。《施政報告》提出成立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及諮詢委員會,明年內制訂北部都會區的具體計劃,諮詢架構融合官方、社會持份者和民間的意見和參與,全力推進北都成為香港新的經濟增長點,配合「十四五」規劃、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戰略,幫助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作者伍于祺博士是香港互聯網協會主席、富士膠片商業創新香港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