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若僅將民族復興理解為強國 是對優質資源的「浪費」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中國古代歷史上,開創漢武盛世的西漢皇帝劉徹,對內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對外多次出擊匈奴,強化與西域各族聯繫,加緊征服閩越、東甌、南越、衛氏朝鮮,他「借受命於天」成就一統,帶領中華民族實現了第一次復興——是復興而不是崛起,因為此前的中華亦曾強盛。

世界近代史上,德國沒能在二戰中打贏。但從國家動員的角度講,戈培爾作為親自到群眾中發表演講的納粹國民教育與宣傳部長,發揮了極致作用——「謊言重複一千遍,成為真理,但謊言如果重複一千遍而又不許別人戳穿,許多人就會把它當成真理」——他的騙術和宣傳伎倆甚至在網路真假訊息氾濫的今天仍然存在。他個人難以抵抗歷史洪流,也會為錯誤行為承擔代價,終以自己和家人的性命為第三帝國毀滅而陪葬。

來稿作者:白中石

各個單位的一把手都有體會:做集體的工作,不可以想當然,很忌諱「我覺得你懂」「我認為你接受」。國家層面,為什麼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中央黨校、中央宣傳部、軍地核心部委是清楚的。但需考慮,上述群體的語言體系、表達習慣,是否能讓北京德勝門早點攤的師傅、深圳南山區便利店的店員,以及新疆阿克蘇的少數民族快遞員都產生共情?因為他們怎麼想,對偉大事業、宏大目標的實現非常關鍵。

關於為什麼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其中隱含着「什麼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一重大議題。宣傳平台上說法很多,例如為了實現祖國統一、政治文明、經濟發達、文化昌盛、軍事強盛等等,或者從歷史角度,強調重構華夏文明體系。但這些解讀有兩個問題,一是很多老百姓可能覺得上述「宏大敘事」與自己的現實生活有距離;二是歸根結底,上述有關描述實際都只落到一件事上,那就是使國家強大——這為什麼是個「問題」?我們十四億多人追求民族復興的理由,肯定不能與「使國家強大」的理由一樣,否則我們大可把集體目標設定為強國,沒必要提民族復興。然而現在廣大基層一線對民族復興的理解就是強國,這種理解不能說錯,但很「浪費」,沒有把民族復興的能量用好。

「浪費」在哪?國家強大這件事本身,可以是我們開展某些工作的目標,可以是我們做好某些工作後出現的結果,也可以是我們具備能力去做某些事的原因,但不管作為目標、結果還是原因,其所描述的都是一個靜止的狀態,缺少背景、引導和「動態的過程」。如果只是讓老百姓把民族復興理解為強國,就會缺失「國民教育」一環,只告訴了大眾一個目標、結果或原因,缺少了「你應該做什麼、怎麼做」這一最核心的工作。

對民眾的宣傳教育是一個過程而不是某個節點。我國宣傳工作體系的目標,是明確包含教育引導的,我們強調宣傳工作要有教育引導作用,引導認知然後教化行為,但從某一個階段開始,這一塊的職能作用發揮的不夠好,宣傳工作大多處於發生什麼跟進什麼的狀態,一直在追事態,但總也跟不上,就是因為過於重視「宣傳結果」而忽略「宣教過程」。很多官方平台的作品,字裏行間都給廣大受眾以「說教」的感官,彷彿小學生聽到「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告訴你了」「你給我記住」一般。

例如,近日關於煙花爆竹燃放問題的輿論走向值得關注,一些渴望疫情後回歸正常「煙火氣」和「年味」的民眾忽略了燃放煙花爆竹的危害,一些自媒體片面誇大春節燃放煙花爆竹的文化傳承意義,而民意是很容易被這些生活氣息濃厚的「小事」煽動起來的,甚至為敵對勢力藉機炒作「煙花革命」、對我進行抹黑攻擊遞了彈藥,我政府在衡量煙花爆竹「禁」「限」令的同時,也應做好民眾的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以小見大,把對「宣教過程」的重視程度提上來,就不用困在學習美西方宣傳工作的泥潭裏,可以重新發現並激發距今兩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漢王朝,「簡單」的張榜一紙的力量。中華民族的復興,原本也應包括中華宣傳工作體系與理論的復興。

應該讓老百姓如何理解民族復興

開展精進工作前應先把握一個技術問題:讓民族復興議題在國家發展的關鍵階段發揮更大作用,不是簡單的「加大宣傳力度」。特別要避免各口一窩蜂的「大幹快上」,導致大群體中的個體在訊息轟炸中產生逆反心理。具體到工作安排,圍繞民族復興意涵的宣貫數量可以保持穩定,但傳播質量必須提高。

面向大眾的民族復興意涵,或者說我們所希望引導的,廣大國民對民族復興的理解,可以用便於接受的語言,從現實、信心、行動、結果四個角度設計為如下基調:

——世界不太平,競爭很激烈;中國本就應是強大國家;人民團結起來就能過好日子。

我們解析一下這32個便於傳播的字,並進行說明。但說明部分則只給看的人看。

一是關於現實:世界不太平,競爭很激烈。競爭和侵犯並不來自於「我們做了什麼」,而來自於「我們能做什麼」。安全、發展和自主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自詡「世界霸主」的美利堅,舉全國之力、拉四海盟友制裁中國華為,但連一個人也扣不住,既讓我們看清了「文明世界」中亙古不變的「野蠻規律」,也證明了中國既有決心、也有能力面對挑戰。我們可以通過投降躲避紛爭嗎?中國是一個大到無法投降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複雜到無法被「收編」的民族,中國從不挑事,但如果有人挑戰,我們只有迎戰。是否對敵「斬盡殺絕」,取決於敵人何時收手,讓他們自己決定,我們「從不害人」。此為有關形勢任務與接受、支持國家行為的教育引導。

二是關於信心:中國本就應該是一個強大的國家。中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強調「信心」的重要性。最大的自信不是「我努力成為什麼」,而是「我本就應該是什麼」。站立於五千年文明土壤之上,歷經移山填海的風雨沉浮,寫出山海經、聽着盤古開天、后羿射日的故事,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混沌中直面磨難、生長髮育、傳承一脈的民族,強大是正常的,弱亂只是序章。中國不是可以強,而是應該強、必須強。中國的GDP是否要超過美國?一定要而且肯定能超,超過只是時間問題,不超過不正常,超過也不應大驚小怪,下一步我們要關注國內人均GDP增長。美西方的傲慢與偏見建立於百年尺度的歷史認知,中國人有必要讓其建立千年史觀,並讓世界「恢復常態」。此為有關民族信心的教育引導。

三是關於行動:人民團結起來。這也是民族復興議題發揮教育作用的發力點。如果圍繞主題只能選擇一個發力方向,選擇團結。團結可以解決問題,可以延遲問題的爆發,可以掩蓋問題,特別是在激烈鬥爭的階段,意義極其重大,它是一種很粗糙但適用性、效率極高的工具。自從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最可愛的人在朝鮮半島把敵人推回「三八線」,自從中國的原子彈、氫彈橫空出世,美西方國家此後的行為已經證實,他們把戰勝我們的希望,轉移至我們的內部矛盾。人民的團結不只是五十六個民族的團結,是每一個中國人的團結。失敗的苦楚不會是某一個民族承擔,勝利的果實也不是某一個民族獨享。超脱民族藩籬,作為中國人的集體目標,先打贏。與此同時,美西方國家的試探和挑戰,絕不只是針對民族的一套方案,他們投資最多、發力最大的方向,是用「民主故事體系」和「事態工作方案」挑動社會認知,是向引領我們的集體發動攻擊。團結要有核心,黨中央是核心。一定要讓百姓知道,「他們打不過咱們,就想『炮打司令部』」。此為有關人民行動的教育引導。

四是關於結果:能過好日子。中國贏得挑戰,最直接的好處就是中國人能持續的吃飽、穿暖、住好。在此方面,可不糾結中國贏得中美博弈之後事態發展的邏輯關係,跳過解釋說明,正大光明、義正嚴辭的告訴百姓,戰勝挑戰的好處就是生活更好。這是最便於傳播、打動人心、凝聚力量的部分,是結論部分,也是我們各方面工作的試金石,它涵蓋了所有行動的動機。此為有關發動人民的教育引導。

凡事皆有利弊,任何工作在理論中都有無數結果,但付諸實踐的結果只有一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出來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氣、無比厚重的歷史積澱與對民族的忠誠與熱愛。開弓沒有回頭箭,全民族十四億華夏兒女的「使命之戰」,歷史都寫不清楚如果輸了會怎麼樣、該怎麼辦,只能打贏。特別是人民軍隊,當民族面臨危機,敢不敢打,能不能贏,沒有機會解釋,只有結果證明。我們站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光明面、趨勢面、正義面。民族復興為人民,勝利來自人民,屬於人民。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內地機械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