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拿「台獨」磨刀,用「蜂群戰術」推動中美攻守易形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當地時間3月27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一項法案,要求其國務院推動取消中國在國際機構和多邊論壇以及任何條約或協議中的「發展中國家」地位,並確保中方不會因此獲得優惠待遇或援助等經濟利益。該法案以401票贊同,0票反對的壓倒性優勢闖關成功。

美國自恃國力強大,慣於採取進攻姿態辦事。在中美博弈當中,美國因自身制度缺陷和歷史侷限,非要拉着中國打。雙方攻守易形的第一個戰場,不是經濟和軍事,而是政治。

來稿作者:白中石

有人對消耗戰的理解偏向消極,覺得通過這種方式贏得一場鬥爭,損失太大,甚至可能會得不償失。但實際上,在中美博弈中,雙方都很難實現「一擊必勝」,大國博弈的本質就是消耗戰。我們不應盲目抗拒,而宜客觀看待並研究、善於打消耗戰,特別是在政治領域對美消耗戰。

政治消耗戰的三種打法

大國博弈,需要投入的不僅有軍事、經濟、自然資源,還有政治資源。政治資源指一個政府具備能力去使用和調用的,可以解決問題的人和工具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一個政府解決問題的能力。政治資源是十分寶貴的資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場鬥爭的進程和結果。例如,假如美國同時對法國、肯尼亞的產品加徵關稅,開啟貿易戰,法國和肯尼亞若決定反擊,想對美國的一些產品加徵關稅,就要研究、精算和考量對美國的哪些產品動手。區別在於,法國的政治資源也許可以支持其在一周內製定反擊方案,兩周內實施方案;但肯尼亞也許需要半年,甚至一直都找不到最佳的反擊方案,且可能在方案實施時,遇到國內和國際的多重阻力。這種過程差別所帶來的結果差別,並不只是「美國可以在肯尼亞身上多掙半年關稅」這麼簡單,美國可能會迫於法國政府調用資源開展反擊的能力,而從一開始就不把法國作為攻擊目標,但在肯尼亞那裏卻可以肆無忌憚。這帶來的是國家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態的不同結果,延伸下去是一國國民生存條件與生活方式的差別,非常重要。

上述只是一個假設的例子,實際情況要更復雜,但道理卻在實際:一個政府處理問題的資源總量是一定的,且調用這些資源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這帶來了政治消耗戰的三種打法:

第一種打法,如果一國政治資源顯著超過另一國,優勢方的最佳博弈方式不是把進攻手段排好隊,用完一個再用另一個,而是同時或持續不斷的拋題設障、開啟多個戰場,以此加速對方政治資源的消耗,當這種消耗達到弱勢一方的政治資源瓶頸時,強勢一方即可迎來局勢質變的節點。

第二種打法,雖然兩方政治資源不分伯仲,但因一些原因擺開架勢力圖分出勝負,最好的進攻方式就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多拋題,壓榨對方的政治資源、將對手拖垮,這更是一種非常典型的消耗戰。

第三種打法是,兩方政治資源大致相當,雙方各有清醒認識且能形成共識與默契,都不下狠手,你來我往地收着打,或乾脆不搞政治鬥爭。

曾有一段時間,中美兩國都有不少人認為,美國在政治資源方面要比中國有優勢。這種認識在特朗普政府對華開啟貿易戰前後達到高點,美國基本上採取了第一種不斷「拋題設障」的強勢打法,從徵稅到制裁,再到孟晚舟事件,這也反映出,美國彼時判斷自身有政治資源方面的「優勢」。但幾年打下來,形勢並未如美國所期盼的一樣發展。美國的問題在於,它希望通過在短時間內集中力量向中國輸入壓力,讓中國「知難而退」,但使用的手段都是消耗戰的手段。美方妄圖用消耗戰的手段,實現閃電戰的目標,自然是緣木求魚。

時至今日,中美之間的政治鬥爭,美國明顯是在用第二種打法推進,即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集中發力,扯意識形態的大旗,做部分產品供應鏈和產業鏈的拓展文章。這種打法上的變化,清晰顯示出美國對中美兩國政治資源比較的判斷,由「自認美國明顯強過中國」,變化為「自認中美不分伯仲」。實際上,中美兩國之間政治資源的天平,早就已經向中國傾斜。但美國不願承認此點,因為承認就意味着美國放棄在政治領域進攻中國——沒有哪個政府可以在承認自己打不過的情況下,煽動大集體去支持自己主動進攻一個根本打不贏的對象。打不贏還要打,是因為中國議題在美政治生態中極其重要,甚至已經成為美國政治保持運轉的動力之一。所以中美之間的政治鬥爭,必然會繼續下去,我們要直面挑戰。

中美政治鬥爭與中美博弈的時局特點

圍繞政治鬥爭,就政治資源來講,中國要顯著強過美國。中美都有很多人不願承認、或不敢這樣說,且在觀察、分析這件事的時候,習慣強調美國在一些國際組織中的強勢。這是本末倒置。一國政治力量之源泉,從來不是國際組織,而是國內民眾。須知,聯合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沒有GDP和軍隊的。哪怕堪稱教皇國的梵蒂岡,它又有幾個師?大國對小國、強國對弱國,國際組織可以是武器,但頂尖大國、強國之間,國際組織只是舞台。政治工作宜抓本質。筆者認為,以下方面可以詮釋美國政治相較中國到底弱在哪:

一是美國是一個沒有政治核心的國家。政治消耗戰中,人民和國家機器的組織度至關重要,組織需要核心。美國的政治制度決定了其無法產生政治核心。美國試圖用「意識形態「作為核心凝聚隊伍,但黨爭政治決定了各方勢力都在用自身視角解讀意識形態——但核心只能有一個,因此美國還是沒核心。

二是美國是一個情緒驅動型國家。美國的政治精英自身可以區分情緒和現實,但制度缺陷決定其必須通過製造和利用集體情緒來調集政治資源。這是一把雙刃劍,人民群眾的「情緒閥門」被打開後,並不會去主動區分其中流過的是共和黨、民主黨,還是境外哪個黨的水。特朗普和拜登能渲染美國人民的情緒,那其他人一樣可以,其結果就是飲鴆止渴、國內失序。

三是美國沒有政治領域的核武器。核戰爭不能打、打不贏,但核武器卻一直在那裏,作為軍事鬥爭的戰略基石提供威懾力。政治鬥爭中也有不宜輕易使用但具有威懾力的核武器——民族主義。美國的誕生、國情都決定了其自身所謂的民族主義充其量只能是低端的種族主義,恰似核武器中的「髒彈」,能搞恐怖襲擊,但在政治鬥爭的正面戰場並不堪用。但像中國、德國、俄羅斯、法國、日本、意大利、伊朗等國家,即便不提民族主義,但民族主義一直在維護國體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同有核國家不搞核威脅、提倡無核化,但依舊依靠核武器構建了戰略基石。

中國相較美國,在部分器物之精巧上的弱項,例如晶片、航母、核潛艇,中國是可以追、已經追、追很快的。但美國相較中國的上述三個弱項,前兩條美國不願補,補了就不是美國了;第三條美國補不上,天生短板。在政治資源方面,中國相較美國具有現時優勢和長遠優勢,而在綜合政治、軍事、經濟等在內的中美博弈中,中國具有趨勢優勢。美國在部分器物方面優勢,時日可數。

推動中美政治「消耗戰」攻守易形

如果美國因自身制度缺陷和歷史侷限,非要拉着中國打,則雙方攻守易形的第一個戰場,不是經濟和軍事,而是政治。攻守之勢轉變需要節點契機。中國對美在政治領域推動形成反攻之勢,也應把握節奏和力度,而台灣問題恰是可以發力的板塊。在向美國揮刀之前,可以拿美國的走狗「台獨」勢力磨刀、練兵。此次蔡英文竄美,也為一些工作的啟動描深了動機,強化了條件。

開展工作前須明確,歷史和現實均已證明,和平與穩定從來不是讓出來、哄出來、慣出來的,而是使用適當方式鬥出來、管出來的。假如中國大陸忍耐退讓,只要台灣「不正式獨立」,我們就沉默不語,甚至一味釋放善意、笑臉相迎、陪投機者玩文字遊戲,台獨勢力也不會放棄倚獨求榮,美國也不會停止把台灣當棋子遏制中國大陸。此種情況下,被美國和台獨勢力收攏於訊息繭房的台灣百姓,會「自動醒悟」親大陸、促統一嗎?答案顯而易見:對美國和台獨勢力的縱容,只會使陰謀得逞,使侵犯變本加厲。圍繞台灣問題的對美工作基調就是鬥爭。

軍事鬥爭看重兵貴神速,圍繞於此產生了閃電戰。政治鬥爭則看重「連綿不絕」,強調意志堅定、目標明確、隊伍穩定,出招環環相扣。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在圍繞台灣問題開展對美博弈時,我宜把軍事鬥爭與政治鬥爭的特點結合起來,「蜂群戰術」可以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候選方式之一。自然界中的蜂群,對威脅反擊時有兩個特點,一是群體行動進行反擊,二是威脅解除之前反擊「連綿不絕」。大陸在應用「蜂群戰術」反擊美國和台獨勢力的挑釁、攻擊時,也可圍繞群體反擊、連續反擊設計工作。而這恰是三種政治消耗戰打法中的第一種,強勢一方開展工作的方式。在群體反擊方面:

一是形成對敵反擊的「部門蜂群」。當今中國,不僅人民組織起來了,各口、部、委的組織度也很高。圍繞台灣問題開展對美博弈,打擊台獨勢力,不只有全國人大、國防部、外交部、商務部、國台辦可以發聲、作為、獻策。有的板塊,例如全國政協、國安部、統戰部,是要在祖國統一大業中扮演關鍵角色的關鍵集體,發聲需斟酌但手頭也宜硬。由此及至國家機器全盤大局,如果靜心細數,沒有一個口、部、委是無法找到對美博弈、打擊台獨的工作接口的。在黨中央的絕對領導及統籌部署下,事情沒來時大家都做準備,事情來了一起上,把中國體制機制的優勢用精用好,是我們更進一步提升工作的重要方式。

二是形成對敵反擊的「議題蜂群」。「部門蜂群」可以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因為在推進對美博弈、打擊「台獨」勢力方面,其實大家都有話可說、都有事可做。發聲和作為的議題設計需圍繞兩句話開展,第一句是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大道義,第二句是結合自身業務的具體事:公安部可以圍繞涉台、涉「台獨」人員的違法犯罪行為推進專項,國土資源部可圍繞涉台自然資源作作文章,中國工會則可盯準「維護全國人民的勞動果實」發聲作為,最高法和司法部可以協同解讀一下「台獨」違反什麼法、承擔什麼責,國家發改委、科技部、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應該說清涉美涉台的晶片議題到底是怎麼回事,全國婦聯也可表明中國的「半邊天」對祖國統一怎麼看。每一個議題不只是話語,背後都有豐富的實踐空間。

形成圍繞台灣問題對美博弈的「部門蜂群」和「議題蜂群」後,我們即可圍繞「蜂群戰術」的第二特點,即政治鬥爭的「連綿不絕」開展工作。中美博弈中「對等反制」的「對等」,在不同環境、案例下的含義是不同的。美國對我某類商品徵收額外關稅,我們徵它一筆;對我一些人員施加制裁,我們制它一批,這屬於大國博弈中擺在枱面的常規手段,互相推搡一下就「對等」了。但在涉台議題、打擊「台獨」時不是這樣,祖國統一涉及民族尊嚴與政權的合法性,對美國及台獨勢力拆牆毀屋一類侵犯的回擊,「對等」的標準在我手中,反擊具有「自定義的開火權」。一些我們想做、可以做、應該做的事,都可以藉此機會鋪開,連續、持續的做,形成政治消耗戰中的強勢身位,推動中美博弈在政治領域率先攻守易形。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人民群眾距離這件事並不遠,而是身處其中。幹成它的意義,是讓大家生活更好。不管是否意識到,當今時代中國的每一個中國人,都已成為後世學習歷史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勢已經形成,目標是一定要實現的,沒有妥協的餘地,美國部分政治精英阻撓我們,是與無法改變的歷史和人類文明的正義為敵。儘量減少目標實現的成本,對四海各國都是幸事,希望他們能看清。中華民族和她的領導集體中國共產黨加油,現在正值百年變局之處,我們共同來推動。

作者白中石是香港大學機械工程理學碩士,內地機械工程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