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搶人才」也「送人才」 方顯香港活力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日勞工處舉辦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竟然引起境外媒體的興趣。一些慣常批評「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的聲音,聚焦特區政府一方面高調表示要「搶人才」,另一方面又要用公帑補貼,推動青年北上其他大灣區城市就業,質疑政府有關作法純粹是「討好」中央政府。

筆者卻認為這種論調若非包藏禍心的危言聳聽,那便是缺乏常識的無知之言。香港作為一個流通性極高的國際大都會,既要「搶人才」也同時對外「送人才」, 這只是香港經濟的無限活力與香港人才多樣性的表現。

來稿作者:楊莉珊

筆者相信隨著科技的持續高速發展,香港未來的青年將面對更直接的競爭,於是近年積極透過「香港優質師友計劃」(QMN)的平台,推動香港青年主動了解內地發展機遇,把握國家發展的新機遇。因此筆者特別留意「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受到不少青少年追捧,卻想不到有些境外媒體竟有「新奇角度」來看這件事,其中《自由亞洲電台》與《中央社》如出一轍都用同一個角度,質疑香港一邊「搶人才」一邊向內地灣區城市「送人才」,可能是受到中央壓力或者特區官員主動討好中央。觀點獨特,令人莞爾一笑。

對人才的「搶」與「送」並不衝突

鼓勵香港青年外向型就業,與特區政府的「全球搶人才」計畫不但沒有衝突,相反是對香港人才市場的中長期補救措施。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2年在施政報告中首次提到,過去2年流失約14萬勞動人口,同時宣布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統籌招攬包括內地及海外人才來港。由此可見,香港流失的一批是具有較豐富經驗的高端人才,以及因應香港經濟新發展方向而急需的新型人才,比如科創方面的專才,而非青年勞動人口。

但發展是動態持續的,今天的青年人口加以鍛鍊成長,未來就可以成為高端人才為香港所用。特區政府鼓勵香港青年前往科創機遇更豐富的其他灣區城市,甚至海外就業,可以讓香港青年累積更多國際經驗與視野。我們應當相信,人才是流動的而且是追逐機會的,只要未來的香港有足夠的發展機遇與相關配套,就算是今天離開的這一批人才,也可望在未來重新返回香港職場。

勞工處今日(30日)舉行「開拓新機遇」招聘會暨「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約63間公司提供超過3000個職位空缺,涵蓋銀行、地產、科技和飲食等行業。(鄧康翹攝)

人才有流動、逐利的特性

「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招聘博覽3月底舉行,20多間機構提供逾400個大灣區城市的職位空缺,涵蓋銀行、地產、科技和飲食等行業,招聘於2021至今年獲學士或以上學位的香港居民皆可參加計劃,設即場面試,成功應聘的月薪不低於1.8萬港元,特府更提供最常18個月的現金補貼,每月最高可達一萬元。

上述可見,特區政府的「大灣區青年就業計劃」鼓勵的是本地青年在就業時放寬選擇眼光,不限於香港一地。大灣區的聯動在可見的未來會產生更多的機遇,不但銀行、地產、飲食等傳統行業有新的機遇,科技的發展更將帶動部分適合青少年就業的新方向,比如科創、動漫、電競等,而這些行業在香港發展相對緩慢,內地會有更多機遇。民政青年局副局長梁宏正也表示,有關計劃只是讓香港青年在就業時多一個選擇,否認是"強推"香港青年北上就業。

事實上,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兩會期間多次表明,支持香港經濟發展,改善民生,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香港的第一次經濟騰飛是把握國家改革開放的先機,二十大的新發展必將帶來又一波的新機遇。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實就是發揮所長,一方面貢獻國家發展,另一方面也把握自身發展的新機遇。粵港澳大灣區藍圖當中也包括香港,自然要近水樓台先得月,鼓勵更多青年前往大灣區累積工作經驗,未來無論這批人是繼續留在當地深耕,或者重新回到香港職場,他們都將對香港未來精準把握大灣區機遇有重大幫助。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