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特首率議員走訪廣深莞佛 如何幫助香港「融入」大灣區?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中央官員夏寶龍完成香港考察後,香港特區政府代表團隨即率團走訪深圳、東莞、佛山、廣州等四個灣區城市,成員包括特區政府部分主要官員與83名立法會議員在內,訪問團規模龐大,安排屬高規格,成為傳媒焦點。身兼團長的行政長官李家超行前表示,希望此行可以讓議員與官員有直接交流,達到強化行政立法關係,也透過與廣東省與四個地方政府的溝通,可以強化香港與其他灣區城市的發展共識。

來稿作者:楊莉珊

「融入大灣區」為何被一再討論?

特區政府這次考察可謂菁英盡出,高調出訪且有宏大目標,如何確保此行不僅僅是一次讓團員眼界大開的「旅行團」,而是一次有具體意義的灣區考察之旅,這應該才是市民與中央政府所關心的核心所在。二十大的新藍圖下,進一步優化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是當中的關鍵項目之一,香港該如何「融入」整個國家的大灣區發展規劃,看似已經是老生常談的舊話題,但舊話題卻一直被社會輿論所討論,難道不是社會看不到香港的灣區規劃有所收穫?

其實香港對大灣區的共同發展不應感到陌生,早在2017年兩會將「粵港澳大灣區」首度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香港與珠三角地區已經有更緊密經貿關係(CEPA)、泛珠三角等多個經濟發展的合作框架。2017年3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中國大陸與港澳地區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國家首度將「粵港澳大灣區」列入文件,象徵將在國家層面上推動粵港澳地區的城市區綜合發展。

特區政府早在2018年4月已經安排議員走訪灣區城市,形成與這次相約,還多走了一個中山市,當時有32位不同政黨的立法會議員參加,成員對傳媒表示,行程中有機會與廣東省領導與當地市領導當面溝通,加深對大灣區的認識。可見議會對其他灣區城市的發展也並非一無所知,但可惜的是,當「粵港澳大灣區」上升至國家級規劃後,我們沒有看到香港在灣區規劃中扮演關鍵主動的角色,雖然喊出了金融、航運、文化藝術等「八大中心」,卻至今仍只聞樓梯響。當然可以歸咎2019黑暴的破壞還有三年疫情的干擾,但同樣在疫情下的其他灣區城市,我們可以看到別人有明顯的改變,比如深圳的創科優勢更加明顯,東莞已經從世界工廠走上「中國智造」的道路。

香港真的要急起直追,不能只喊口號,團長「家超哥」 聲稱此行重點要考察創科、環保、青年發展、文化藝術和體育等範疇,不少議員也在社交平台分享參觀比亞迪電車廠等企業,看似收穫滿滿。但如何將所見所聞落實到香港的發展規劃當中,這就要看一種議員與官員能否「做好這份工」。

特首李家超(左二)、立法會主席梁君彥(左一)、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左三)和中聯辦副主任何靖(左四)乘搭小火車參觀華為小鎮。(政府新聞處)

急起直追的三個方向

其實香港作為國家最關鍵的一個世界級城市,無論在經濟貿易地位上,甚至國際經驗上都獨有優勢,理應在大灣區規劃中發揮關鍵作用,但目前相關發展不溫不火,口號多於實惠,特區政府也許該深入思考一下有關工作的方法是否可以優化。早前與一些青年朋友談及大灣區發展的前景,當中有些來自青年朋友的建議值得特區政府參考。年青朋友認為香港要在大灣區融合當中佔據有利位置,有三個方面的工作要做:

其一是加快交通佈局,讓香港成為大灣區的交通樞紐,目前香港在海陸與鐵路交通都有優勢,只要可以放大香港物流中心的優勢,掌握大灣區城際之間的物流和人員流動,就等於掌握了大灣區的血脈網絡。

其二是善用香港科研優勢,主導灣區的產業升級與合作,由於科研是眾多行業革新換代的關鍵核心,香港具有國際化的高等教育與科研水平,應該更善用這個獨特優勢,與周邊城市合作,推動整個灣區的產業升級換代,香港也從中佔據關鍵位置。

其三是善用香港的國際經驗,筆者認為大灣區的規劃並非一個「塘水滾塘魚」的內循環,而應該善用香港的國際經驗,將灣區的優勢產業發揮到國際市場上去,珠三角的企業有迫切走出去的需求,但相對匱乏具國際經驗的人才與資金,香港若能「借馬出戰」,與大灣區內的企業合作,開展更加廣泛、深入的商業合作,可實現雙贏。

作者楊莉珊是全國政協委員 、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