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恒|扶貧尤其要扶劏房戶、單親、長者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本屆政府剛上任時,把主要精力放在對付疫情上。現在疫情寂靜下來,生活也復常了,政府應該把注意力轉移到一些更根深蒂固的社會問題上,扶貧便是當中之一。而這樣做也有其迫切性,因為如果我們任由貧窮問題惡化,最終很容易導致社會動蕩,也會影響香港國際大都會的形象。況且,隨著人口老化和勞動人口下降的問題加劇,扶貧的性質和局面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來稿作者:劉仲恒

筆者作為扶貧委員會的非官方委員,認為我們在扶貧方面需要做出某些較為根本的改變。首先,使用貧窮線這個框架來分析貧窮問題,然後「一刀切」地對貧窮線下人士進行幫助是有問題的。香港面對的貧窮問題相當複雜,不同弱勢群組面對不同的問題,用貧窮線這種簡單量化的方法行不通,我們要的是針對最亟需幫助特定群組那種更「精準」的扶貧策略。另外,我們也應該停止使用介入前和介入後來衡量政府扶貧工作的成績,因為政府無論如何都不會看著貧窮問題不管,所以「介入前」的那個假設是沒有甚麼實際意義的。

說些建設性的建議吧,那麼扶貧的前路該怎麼走呢?第一,必須精準,意思就是找出像劏房戶、單親、長者,甚至婦女、少數族裔這些最需要扶助的特選群組,研究他們的社會和生活特徵,然後制定針對性的措施,以求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第二,數字顯示劏房和單親戶具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比例較高,而從事較低技術職位的比例就更高,劏房戶近八成,單親戶也超過七成,所以有必要提升他們的工作技術水平。

第三, 對於很多單親家庭來說,除了現金福利,政府可能還要更針對他們的確實需要,提供像托兒那樣真正能幫得上忙的服務,才能鼓勵成人重投工作,為社會製造財富。第四,扶貧要特別考慮受助人的居住環境。根據數字,劏房戶的人均居所樓面面積中位數僅有65平方呎。這樣的居住環境非但非常不理想,而且一旦疫情重臨,更會成為疫症爆發的溫床。第五,劏房戶的租金與收入比率中位數特別高,是其他市民的一倍。第六,近九成的長者戶缺乏照顧者。這些都是非精準處理不可的實際問題。

作者劉仲恒是扶貧委員會非官方委員、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