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職業教育與博雅教育的融合:來自美國、大陸與台灣的啟示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隨著社會對「知識經濟」與「智慧勞動」人才的需求,推崇通識發展的博雅教育在大陸、台灣和美國等地區的職業院校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在香港的職業教育體系中融入博雅教育模式也成為當前職業教育改革的新方向。筆者主要對大陸、台灣和美國的職業教育中博雅教育的融合情況進行分析,並結合當前香港的融合現狀進行探討,為香港博雅教育的發展提供參考。

來稿作者:賀雪芹、李欣玥、陳元通

融合博雅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必要性

博雅教育是人文與科學教育的結合,是一個重視心智訓練的非功利教育理念,也稱作通識教育或自由教育,發源於古希臘。以人為本,旨在促進個人心靈和身體的自由發展。其核心是關注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是僅為職業做準備,強調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批判性思維和良好的溝通交際能力。不僅有利學生將來面對競爭激烈的勞動市場,亦能鼓勵他們終身學習。

簡而言之,博雅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有利於塑造學生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工匠精神以及促進學生的全人教育。職業院校中加入博雅教育不但有利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同時有利於強化課程的育人功能,避免過於注重單一方面的技能培訓;有利於培養出符合未來變化莫測的勞動力市場的複合型人才,而非可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工具人」。

美國、大陸與台灣的融合經驗

當前博雅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在上述地方都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共通之處,但也各有側重。培育理念而言,美國高等職業院校的博雅教育重視終身學習的理念,關注打通在職前後的壁壘,重點培育擁有理解能力與獨立思考的人才。大陸的博雅教育又稱素質/通識教育,更側重於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和心理健康,注重啟發人的智慧潛能以及健全性格。相較之下,台灣更加偏重通識課程和專業技能的結合,配合學科專業特色對學生進行多元培養,例如理工院校更着重培養學生的創新4E(專業、就業、品德、英語)能力。

課程設置方面,美國院校課程設置主要分為四類:轉學教育課程(兩年後可直接轉入大學)、職業教育課程(製造業、社會服務業、衛生、銷售等)、資格證書課程和社區教育課程(提供給周邊社區居民),課程設置靈活多樣並具有實用性,能滿足不同人群的學習需求,為他們提供各種教育機會以及為社區培養實用性人才。大陸則主要分為專業課程、人文教育課程、選修課程。人文教育包含了思政、體育、軍事理論、英語、計算機、自然科學等課程。此外,為迎合學生興趣,亦開設了以學分制、非專業特色的選修科目,希望能夠促進學生素質教育且增加他們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時間。台灣的高職院校分為正式的專業技能、非正式和潛在課程三個部分。非正式課程包括展覽表演、活動競賽、校外教學、講座等。潛在課程包括師生關係、校園規劃、獎懲實踐以及人文構建。在必修通識課程的基礎上,台灣的院校大多會把非正式課程和潛在課程作為通識教育的重要內容。

對香港職業院校發展博雅教育的啟示

香港的各職業學院側重培養應用型人才,強調課堂專業技能學習以及實戰應用。因此,香港的職業教育相對容易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趣的是,根據中國高等教育質量調查,雇主認為高職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單是專業知識,反而看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口頭溝通能力和說話技巧。由此可見,單純的技術性職業教育在當今的勞動力市場正面臨挑戰。

其實香港職業院校「重專業、輕通識」的現象與嚴格的行業能力標準有關。學院的課程設置不少以香港職業資歷架構、行業《能力標准說明》為藍本。職業資歷架構是一個資歷級別制度,分為七級,覆蓋學歷及不同行業所需的資歷,而行業《能力標准說明》則屬於能力單元的評價方法。在課程設置階段,職業院校大多以《能力標准說明》設計培訓課程,之後提交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進行課程評審。因此在課程設計之初,香港職業院校為了滿足權威機構的專業要求以及審核,已經多少限制了博雅教育的融合。

美國、大陸與台灣的融合雖各有不足,但仍對香港職業院校發展博雅教育提供了借鑒意義。首先,雖然香港職業院校以職業資歷架構、行業能力標准為目標,但專業教育和博雅教育之間其實並不相互斥。借鑒台灣,香港的院校可以融合把博雅教育融合專業技能,結合專業特色對學生進行多維能力培養,如在理工科目課程中加入創新思維單元。另一方面,也可借鑒台灣獨立設置專門機構負責規劃博雅教育發展,推進博雅課程師資隊伍建設和課程管理的規範化,並協調權威機構實現課程改革。

其次在整體課程設計方面,可借鑒美國經驗改善香港院校的整體課程結構,探索跨專業的互動和垂直整合,藉此提高博雅課程在院校課程體系中所佔比例。可以根據各專業人才培養以及職業崗位和整體經濟社會的需求,將不同學科專業與相關博雅課程進行適當的整合,例如在不同的課程中加入時下熱門的人工智能以及相關道德訓練。在實現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和實踐課程的結合可借鑒大陸方面的經驗,引導和組織學生開展多元化的課外活動。通過文化藝術節、知識競賽、人文講座、科技展覽等等滿足學生的身心靈發展和興趣需求。亦可搭建校內外實踐平台,以探索社會實踐與學生發展相互結合的有效形式,持續深化課程的育人功能。

在現今變化莫測的時代,香港職業教育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的目標和重新規劃課程設置,積極推進專業教育和博雅教育的融合,既要重視知識技能的培養也要重視學生身心靈的全面發展,實現「博雅為體,專識為用」的目標。這樣即使面對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挑戰,相信職業院校的畢業生亦不易被淘汰。由於篇幅所限,本文只能夠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帶出香港職業教育和博雅教育融合的難處和可借鑒其他地方的經驗,具體的問題和改善建議將在隨後文章中再述。

作者賀雪芹、李欣玥是嶺南大學碩士學生,陳元通是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