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香港金融中心的下一步怎麼走?科大菲律賓籍教授有處方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日筆者與一位助理教授相談,瞭解到他自哈佛結束博士後研究,獲香港科技大學聘請2019年到本校從事氣候政策研究。到香港後,適逢香港的社會危機和疫情衝擊,不得不更加融入香港包括菲律賓人在內的少數族裔群體,竟由此發展出了對這個亞洲城市的歸屬感,並嘗試將他的研究轉為為香港謀建設。他最新的研究方向包括「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如何在國際新局勢、香港新形勢環境下開啟下一個時代」。他認為香港金融中心的角色地位可向著可再生能源方向開發金融產品和市場,面向包括中國在內、在新能源方向有深厚積累和濃郁興趣的國家。

筆者認為他的研究內容對香港的戰略發展方向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將他這方面的研究特別是政策方面的內容精簡介紹於此。所使用的材料來自與他的對談以及對他今年最新學術文章的歸納總結。

來稿作者:石磊

新能源是完整而複雜的產業鏈,從新能源設備製造商到有關技術的開發者,到技術產品本身,再到新能源本身的交易等,都可以作為開發金融產品的基礎,進而發展出系統而龐大的新能源交易平臺。由於新能源電力與傳統化石能源電力的諸多不同,其電力市場的要素也會更複雜,因此交易市場的構建也需要更多專業技能和知識,也要求市場監管者具備相應的調控知識和技能。香港作為一個擁有完善金融基礎設施、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體系、實行普通法的高度開放經濟體,又背靠中國內地這一世界斷崖式領先的新能源研發投入、設備製造、和新能源裝機量的經濟體,天然具備成為新能源產業鏈金融中心的優勢要素。按道理,香港的決策者似乎應該早已發現這一機遇,相應的轉變應該已經如火如荼。遺憾的是轉變並沒有發生。在該教授的調查中,他總結了如下阻礙:

1、香港的管治高度保守,包括對本地公營事業如電力市場的管治。香港的電力市場由兩家公司完全壟斷,它們的法律地位和運作模式均受香港政府有關法例全方位的監管。因此這兩家公司的管理層沒有採用新技術革新香港電力市場的內生動力,而面對外來者的推動,這兩家公司也普遍沒有興趣,甚至會主動向特區政府表示如此做有諸多困難和不可預測的後果。

2、香港社會各界對新能源產業的認識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不論是香港的金融投資領域,還是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技研發領域均是如此。香港的投資者沒有推動香港往新能源要素交易市場發展的想法,也不瞭解如此做的價值。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研發界則將幾乎所有時間用於課題-研發工作-成果發表的循環中,在他們眼中香港金融中心角色的下一步、新能源之於香港的價值等都不是有價值的科研問題,也發不出高品質的期刊文章。因此雖然不少研究人員對新能源的某些方面有領先世界的認識,但那也是片面和僅服務於學術發表的,並不能立即用於戰略性的規劃研究。

3、香港的金融機構對新能源產品的開發和交易是否能有足夠的獲利空間表示懷疑。尤其是香港的金融機構普遍已有各自成熟的產品市場和盈利模式,加之2022年以來美元大幅加息,導致全球經濟活動放緩,投資者普遍更趨於保守。在新能源產品的開發和交易缺乏先例的情況下,無從開啟有關研究。

4、中國內地的相關想法和計畫雖已有推動,但仍處於較為初級的階段,並未成為市場焦點,也沒有規模性地對外宣傳和介紹。

因此,該教授認為,如果香港想要抓住這個機遇,令國際金融中心的角色建設

更上一層樓,那麼就要考慮以下措施:

1、引入有關研究課題,以財政司等部門牽頭,吸引中國內地、香港以及瞭解香港的金融、科研等界別人士開啟有關前瞻性研究。

2、討論規管香港電力市場企業的法例是否過時,是否客觀存在遏制企業創新的負面誘因,以及如何修改法例以使之適應時代需要。

3、在以上工作有所成果時,開啟更大規模的全社會交流討論。

4、與國家部委、新能源產業和有關交易市場發展較為領先的地方政府以及大灣區緊密合作。香港可以爭取成為有關項目的牽頭方,以我為主,調研各地值得學習的經驗,形成自己的方案。

由此,香港的金融中心有望引領區域性甚至全球的新能源領域產品交易市場建設。不但能鞏固發展香港的金融中心角色地位,還能與人民幣國際化、「一帶一路」建設等發揮協同效應。

在評估菲律賓教授的研究結果後,我們發現他的結論與我們對特區政府的長期批評立場一致,即香港政府和公共機構在保守主義的旗幟下避免變革和進取。誠然,香港作為一個金融中心,得益於其與內地市場的緊密連接以及中央政府對其進行規劃和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的努力,它從未需要擔心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受到威脅。然而,香港是否有足夠的資本繼續保持現狀呢?

儘管香港決策者在財政收入不足的情況下仍堅持推進長期、大規模的「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建設等項目,但這並不能解決香港當前的經濟問題。我們建議特區政府考慮該教授的建議,因為這些建議所需的投入要小得多。借此,我們也呼籲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金融科技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以提高香港在全球綠色金融中心中的地位。

作者石磊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