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同為長者創設安享樂頤年的環境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香港的人口漸老化,此情況於將來或愈趨明顯。預計到2040年,隨著長者人口比例增加,年輕人口比例下降,香港的人口金字塔將會出現倒三角形,屆時有接近三分之一為65歲或以上長者。隨著人們年紀漸長,長者與少年、青年及中年人士之間的生活疏離漸見明顯,他們出現數碼代溝,或各自參與互不相關的活動,或家庭成員之間減少互動。這些現象的出現又或增加長者的生活疏離感,形成惡性循環。

來稿作者:黃偉傑

近年「銀髮市場」、「樂齡科技」等說可謂重視長者的存在感,但長者仍面對生活挑戰,例如有家庭移民而剩下年老一輩於香港,又或難以找到適合工作,又在配合社會發展及政策措施上感困難。對於長者,若他們與兒女的凝聚力強,又或夫妻二人關係尚好,即使在生活上面對經濟困難,也有精神寄託,尚能敖日子。不過,若未擁有上述東西的話,他們未必能安享樂頤年。更甚的是社會上仍有一批隱蔽和獨居長者,他們生活狀況值得關注。據政府統計處《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與2006年比較,獨居的長者所佔的比例同期間上升了1.5個百分點。在一個重視經濟發展及勞動力的社會,長者很容易成為被邊緣化的一群。

根據艾瑞克.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人生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危機」或「任務」,假如人在該階段發展出新的技巧或態度,渡過那個「危機」,生命就會得到成長和發展。人生的第八階就是成年晚期/老年期。該階段的人士的美德是智慧,並對過往回顧整合。長者會對於成為我自己的過程是否滿意,以及對過往的我是否心懷滿足:若他們滿足過往所成,就會老得優雅地生活,無怨無悔或隨心所欲;若他們對過去不滿或錯失機會目標,就會痛悔失望或遺憾終生。

國際助老會(HelpAge International)建立「全球長者生活關注指數」,藉此量度全球90多個國家/地區的老年人口在社會和經濟方面多個範疇的福祉。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後來根據「全球長者生活關注指數」的計算方法,在2014年制訂「香港長者生活關注指數」;隨後他們加入本地重要指標,進一步制訂「香港長者生活質素指數」,希望更全面地評估香港長者的福祉。這些指數反映了與長者有關的「有利環境」、「健康狀況」、「能力」及「收入保障」四個主要領域的趨勢。據「2016年香港長者生活關注指數」,本港長者貧窮率排名為94。在2019至2020 年「香港長者生活質素指數」回落 7.66%,較上一年度明顯。

為處理數碼代溝,政府近期著力推出一系列數碼共融措施。根據政府統計處的《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65歲或以上人士在過去12個月使用互聯網的比率,由2009年約9%大幅上升至2019年約62%。政府所推出的措施包括長者數碼外展計劃、長者進階數碼培訓計劃、長者網上學習平台、無障礙網頁/流動應用程式運動、「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資助涉及促進數碼共融的項目、設創科生活基金等。然而,與長者家居相關的數碼科技項目確須待發展;即使具備與家居相關的項目,費用也成問題。現時一些獨居長者連使用平安鐘的服務也不選用,更何況費用較高昂的數碼科技。就此,政府可考慮除給予資助外,也可讓大專院校的學生透過試驗性質,為院校周邊或有需要的社區的長者設計有關用品。早前某大專學院的畢業生研發VR運動系統,讓長者玩遊戲健身便是一例子。大專院校學生試驗及研發的製成品的成本價格與市場脫鈎,或可增加家居數碼用品的供應,讓長者得益。

近年香港著重長者共融的工作,不少非牟利組織積極推動相關工作,動機與用意良佳,有助突破各代參與互不相關活動的困局,值得加以推展。譬如多年前,長者安居協會開設「生命.歷情」體驗館及義工服務中心。該體驗館分為四個區域:「人生起步點」、「成長的抉擇」、「時光隧道」及「安息地」,為參觀者提供一小時的互動歷程,並在互動歷程結束後設有解說及與長者交流的環節。這些活動促使參觀者重新思考何謂「年青」及「年老」,從而領悟時間的寶貴,以及更加珍惜身邊的人和事。參觀者亦可藉此轉換角度了解長者生活及感受,拉近跨代之間的感情。該處亦設有錄音室,收錄了一些長者及其家人的心聲,讓參觀者體會長者的感受。

隨著醫學進步,人類壽命得以延長,不少長者在退休之後,仍然有足夠精力擔當義務工作,從不同層面繼續參與社會事務。該處設義工服務中心,讓退休長者按其個人意願和時間而參與義工服務。在體驗館互動歷程結束之後,該處設座談環節,邀請退休長者與參觀者彼此交流,讓人進一步認識長者退休之後的生活,明白他們在退休後仍可貢獻社會。總的來說,該處可以培養參觀者的同理心,並且令他們明白付出時間與耐性而給予長者情感支援,是傳承敬老觀念和建立跨代共融的重要元素。除此之外,過去數年社福機構推廣「時間銀行」的概念,推出長者互助計劃,以冀扭轉傳統上長者擔當受助角色的情況,讓他們發揮潛能、互相幫助,透過參與義工服務賺取及儲蓄時分,以作日後換取各種照顧服務和康樂活動。若然能將參與者由長者拓寛至其他年齡層,長者共融概念更得彰顯,實踐人文關懷的精神。

在職場上,香港長者的勞動人口參與率在過去數年間飆升。在這些勞動人口中,「少老」組群(即65至74歲)的增幅更為顯著。事實上,社會為在職長者營造更加友善的職場文化。截止2018年,在職長者中有顯著部分從事地產、專業及商業服務業。不過,在職長者從事公共行政、教育、人類保健及社會工作活動業、金融及保險業,以及資訊及通訊業等行業的比例均低於整體數字。香港在職長者從事較低技術工種的比例仍然高於整體就業人口的相應數字。

另就觀察所見,某些「少老」婦女群組雖具充足的製衣工作經驗,但因家庭崗位緣故多年不工作;當她們希望尋找製衣或清潔等工作時,過程艱難,例如須接受跨區低廉的時薪,又或數個月才有回音云云。就此,政府宜重新審視長者就業的配對情況,讓願意自願投身職場的長者獲得接納和保障。其實長者們的人生經歷甚豐,也累積了不少文化資本,他們或可為香港的文化產業帶來裨益。

事實上,最根本的還是要處理家庭成員之間減少互動的情況。在過往社會過分對立、移民潮漸見以及重視個人主義等的社會氛圍下,核心及延伸家庭的關係凝聚力大減。歸根究底,每個家庭最重視的是其家庭成員。中國傳統文化及其孝悌觀念,重視敬老養親。若社會大眾能重視此倫理規範,相信長者最能安享樂頤年。

作者黃偉傑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