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月明|發展夜經濟還需更多政府政策支持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推動「夜繽紛」的初衷,是期望重塑疫情過後,香港人的生活、消費習慣,從而帶動本地經濟迅速復甦。目前,特區政府已開展「香港夜繽紛」一系列活動。筆者認為,就進一步推動「夜經濟」的發展,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都需要政府更多的政策引導與支持。

來稿作者:陳月明

隨著「夜繽紛」活動陸續推出,社會各界人士紛紛表達意見,提出不足之處,例如應該發揮出本港優勢、注入更多創意元素等,期望政府能檢討得失,去蕪存菁。筆者認為,在政府宏觀政策層面,仍缺乏準確、周全的以文化為核心引導。「夜繽紛」體現出香港一直以來政策的執行問題,政府部門往往更注重「硬件」即場地、交通等的提升,而忽略了「軟件」即文化與相關人才的發掘與培養。

「夜經濟」的有效形成,更需要政府針對其載體「夜文化」有更清晰的戰略目標、對象群體以及方法措施。就此,特區政府應通過相關政策引導,培養深廣度兼備的文化氛圍,逐漸建構起具香港特色的「夜文化」。如政府能進一步發掘「夜文化」的潛力形成獨特的本土文化潮流及習慣,便能顯著提升香港夜市的吸引力,甚至是吸引外來遊客。

「夜繽紛」的設計理念明顯有別於此前派發消費劵補貼本地市場、鞏固經濟的行為。目前,在政府部門牽頭、統籌下,已獲得社會各界達30多個大型機構,如各大商場、院線、海洋公園、港鐵、九龍巴士等的大力支持與配合,其中政府並非活動的完全主導者,更多是作為一個引導者、推動者,不斷進行社會資源的調動與整合。對比定位,筆者沒有大的異議,但期望政府能更多地探索「夜經濟」的抓手及手段,持續有效地激發出本地長期的消費潛力,最終才能實現經濟更迅速地復甦。

筆者認為,特區政府發展「夜經濟」的思路值得肯定,但還需要通過進一步的「夜文化」政策支持,激發出更多的民間創意、創新力量,形成百花齊放、各有不同的休閒娛樂消費市場。

民以食為天。以飲食為例,目前夜市的小食攤位種類單調、價錢較貴,市民有不少反響。「夜繽紛」活動將橫跨中外節日,涵蓋不同主題,就香港一直以來多元化與包容性發展而打造的中西薈萃特色,在之後的活動中,我們是否能讓香港市民及遊客吃遍全球美食?就此,真正將香港引以為傲的城市特色在夜市中發揮出來,應是最重要的抓手。

筆者認為,在發展「夜經濟」上,政府的政策更多應該偏向「供給」設計,透過政府資源的補貼投放與便利政策的支持,為有水平、有特色的商戶消除各種後顧之憂,真正協助他們發展出有吸引力、高質量的夜市,才能實現長效。進一步講,政府能否因地制宜,將十八區歷史文化融入活動之中以發揮出區區特色,最終將「夜經濟」在全港範圍內擴大化、普及化以及恆常化,例如新界居民毋需去到港島九龍,也能就近在自己區內暢享夜生活,也將成為對政府更高的考驗。此外,政府政策還應鼓勵面向更多人群的產品創新。事實上,不少具特色的香港本土美食仍等待著文化政策的推廣與宣傳,例如已有數百年歷史的新界傳統美食「盆菜」,也可發揮更大影響力。

筆者期望,「夜經濟」將成為香港消費市場的新動力;但如同創科發展一樣,仍需政府以新思維、新模式進行有效地政策引導與推動。

作者陳月明是立法會議員(選舉委員會)、打鼓嶺鄉事委員會主席。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