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建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全國人大常委會公佈《愛國主義教育法草案》,《草案》內容廣泛豐富,涵蓋思想政治、歷史文化、國家象徵標誌、祖國大好河山、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國家安全和國防、英烈和模範人物事跡等各個方面。《草案》還提出,要加強港澳臺同胞對中國的認同,「自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來稿作者:龍子明

本人全力支持愛國主義教育法,因愛國主義教育有助香港建立以愛國愛港為核心、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主流價值觀,香港應對接國家在這方面的要求。

港人愛國情懷深厚,愛國教育也有一定基礎。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即使受到港英政府打壓,培僑、香島、漢華、勞校等傳統愛國學校堅持愛國的辦學理念,在新中國成立後,率先在校園內升國旗、唱國歌,無畏無懼推行愛國主義教育直至今天;六七十年代,香港大專院校師生掀起「認祖關社」運動,香港愛國人士投身保釣運動,盡顯與祖國風雨同舟、血脈相連的文化認同。回歸祖國後,在「一國兩制」下,香港市民與內地同胞攜手並進,共同促進國家繁榮昌盛和長治久安。

可惜,由於反中亂港勢力擾亂,香港愛國主義教育被污名化,部分青少年的國家民族觀被扭曲。2019年發生修例風波,與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缺失有直接關係。過往香港社會受西方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士影響,將愛國主義教育視為一個非理性,且受政治主導的洗腦工具,更在2012年出現過荒謬的「反國教風波」,使特區政府或學校在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時受到阻擾,愛國主義教育在教育界及家長當中得不到重視。

其實,早在2019年10月,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已經決定要「加強對香港、澳門社會特別是公職人員和青少年的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教育,增強香港、澳門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和進行分裂、顛覆、滲透、破壞活動,確保香港、澳門長治久安。」

2022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上的報告中提出要「發展壯大愛國愛港愛澳力量,增強港澳同胞的愛國精神,形成更廣泛的國內外支持『一國兩制』的統一戰線。堅決打擊反中亂港亂澳勢力,堅決防範和遏制外部勢力干預港澳事務。」

2023年7月24日,習近平主席給香港培僑中學高一年級全體學生的回信中表示:「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廣大香港同胞素有愛國愛港光榮傳統,這是『一國兩制』行穩致遠的重要基礎。」

毫無疑問,愛國主義教育關係到「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國家安全的維護、「愛國者治港」的體現、香港的長治久安和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推進。

自從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特區政府隨即在學校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包括修改高中通識教育科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要求學生學習國家發展歷程、憲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同時,教師必須參與的核心培訓課程中,也加入與憲法、香港基本法有關的內容。特區政府開展的一系列行動,令香港愛國主義教育的推行出現了新的變化,愛國主義教育現在已經成為了教育界發展的重心。

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有助市民正確認識國家和民族,更好瞭解「一國兩制」成功實踐及過往發展,有助香港未來少走彎路。港人要瞭解國家執政黨及其帶領國家和人民在強國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過程中的各項政策,增強港人的國民認同感,幫助香港更好的融入粵港澳大灣區,使香港能夠在國家未來發展的大方向中分享紅利。希望特區政府統籌在香港的愛國主義教育,包括用好民間團體力量,調動社會資源,推廣愛國主義教育,保障「一國兩制」方針行穩致遠,以及國家和香港的長治久安。

其實,愛國主義教育屬於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在很多西方國家都有實行。通過愛國主義教育提升國家認同感,增加民族自信心,更促進社會和諧。例如新加坡稱之為「國民教育」,新加坡政府在愛國主義教育中,切實擔起了領導職責,進而形成自上而下、有組織有協作的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事實上,美國是世界上最注重愛國主義教育的國家,美國的愛國教育體系系統完善、注重效果滲透進日常生活中。美國中小學甚至幼稚園的學生都需要面向美國國旗進行宣誓,宣誓效忠於國旗和國旗所代表的美利堅合眾國。美國的全國性公共假日中,一半以上都與愛國主義教育有關。911事件後,美國進一步強化了愛國主義教育,美國政府於2002年3月發布的《美國聯邦教育部2002-2007年教育戰略》文件中,重新定義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概念,並在文件中再次重申,要加強對民眾的思想道德教育,培養新時期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高素質公民。

香港愛國主義教育是方方面面的,可以透過更多潤物細無聲的方式來瞭解中華文化、社會發展,增加香港青少年對國家的認同感。特區政府在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時應注意避免太過於形式化,或是喊口號,而是要從學生們對民族文化的認知、瞭解上多下功夫。

作者龍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