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基辛格與洛克菲勒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美國前國務卿、著名外交家基辛格(Henry Kissinger)日前逝世,享年100歲, 他的離世引發了全球各國民眾的廣泛關註。美國另一名百歲老人離世時獲得全球同樣高度關注的,則是美國洛克菲勒家族最年長者戴維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2017年去世,享年101歲。

來稿作者:梁海明

對於大名鼎鼎的洛克菲勒家族,在上世紀美國有個比較有趣的說法:民主黨是屬於摩根家族的,而共和黨是屬於洛克菲勒家族的。共和黨和洛克菲勒家族的關繫非本文探討的主題,但作為共和黨籍的基辛格與洛克菲勒家族族長戴維洛克菲勒之間的異同,卻體現美國兩位百歲老人的價值觀,尤其是對中國的態度,頗值得去考究一番。

在生活方面,基辛格生活習慣並不「健康」:工作狂、不愛好運動、常吃油炸、熏制食物、熬夜、喝酒。「富三代」戴維洛克菲勒則是較為簡樸、低調的,他雖然擁有龐大的財富支配權,卻不煙不酒不玩牌不去舞廳,生活堪稱樸素。

在政治方面,基辛格曾於1969年到1974年擔任理尼克遜(美國第37任總統)政府國家安全助理,於1973年到1977年擔任美國國務卿。戴維·洛克菲勒則對加入政壇興致不高,早在1979年,時任美國總統卡特曾邀請戴維洛克菲勒出任財政部長及美聯儲主席等職,均遭婉拒。

在外交領域,基辛格作為「有職責的外交官」,1971年7月9日,在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的授意之下,基辛格來到中國,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中美外交關係正常化的相關問題。從1971年基辛格第一次秘密訪華算起,至今他訪問中國已有逾百次。基辛格離開白宮之後退而不隱,多年來仍活躍於國內和國際政治舞台,創辦政治咨詢公司基辛格事務所(Kissinger Associates),連中國政府也是該事務所的顧客。

戴維洛克菲勒則自稱為美國「沒有職責範圍的外交官」。他在1979年曾和時任國務卿基辛格共同說服時任總統卡特,允許當時遭到驅逐的伊朗國王入美就醫。戴維洛克菲勒在擔任大通銀行董事長期間,曾到訪包括中國在內的數十上百個國家,以商界領袖身份協助美國政府斡旋。

戴維洛克菲勒還是最早到訪新中國的美國銀行家。1973年,戴維洛克菲勒跟隨尼克遜、基辛格的「破冰之旅」訪華,並獲得了時任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親自會見。在會談中,戴維洛克菲勒提出由他擔任會長的對外關係協會與北京的民間外交組織——人民外交協會之間建立一個非官方聯繫渠道的想法,得到了周總理的贊同。同時他還建議,由他擔任理事長的洛克菲勒醫學研究所與中國的有關機構進行合作,加強技術和人才方面的交流。

為期十天的訪華結束後,洛克菲勒更宣佈大通曼哈頓銀行已經取得受官方支持的中國銀行在美國紐約的代理行地位,可以辦理中美之間的諸多資金往來業務,從而成為第一家同中國建立業務關係的美國銀行。他隨後發起成立了促進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並擔任該會副主席,還主張給中國最惠國待遇。戴維洛克菲勒此舉一方面可建立與外國政府高層的私人關係,另一方面又能樹立自身國際商業領袖的形象,而且還能給大通銀行帶來國際新業務和經濟效益。

可見,這兩位百歲老人,不管是否擔任「外交官」,由於熱衷於外交事務,擁有廣泛國際交流經驗,以及寬闊的國際視野,既利國家又利個人,都獲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在學術上,基辛格和戴維洛克菲勒均為哈佛大學的博士。基辛格在哈佛大學師從著名美國歴史學家查爾斯艾略特(Charles Eliot)。他的這位老師曾為六任美國總統擔任過政治和歴史問題的顧問。在老師的關照和哈佛大學校友的幫助下,他多次出席戰後對國際形勢的研討會,積攢起了進入華盛頓從政的人脈,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就在這時候與其相識。

基辛格的博士論文是《被修復的世界:梅特涅、卡蘇裏及和平的問題1812—22》,論文主要觀點認為,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協調國際秩序下的百年和平,主要歸功於梅特涅和卡蘇里並沒有對戰敗的拿破崙法國採取過多的報復,而是更重視國際體繫下的力量均衡。基辛格被公認為是國際關繫學中世界秩序與現實主義權力平衡大師,其理論主要聚焦在美國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何聯合各種力量遏制蘇聯的強勢狀態,從而達到兩極力量的相對的平衡。

因此,作為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和國務卿,基辛格積極推行了緩和政策,從而改善了與蘇聯及中國的關係。而且,他的穿梭外交幫助結束1973年阿拉伯和以色列的衝突;《巴黎和平協約》的談判也使美國得以擺脫越戰的長久夢魘。

基辛格的外交理念被支持者稱贊為「實用政治」。作為經濟科班出身的哈佛大學博士戴維洛克菲勒,同樣非常「實用主義」。戴維洛克菲勒師從被譽為「創新理論」鼻祖的哈佛大學的熊彼得 (Joseph Schumpeter),堅持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在貨幣政策和商業周期上的有開創性研究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海耶克等名師。更多人不知道的則是,戴維洛克菲勒與當代經濟學泰斗、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保羅森穆遜(Paul A Samuelson)是同學,他們曾一起修讀熊彼得的課程,森穆遜的成績是A,戴維洛克菲勒的成績也不錯,獲得了A-。

在師長、同窗的潛移默化下,以及家族文化的熏陶,戴維洛克菲勒在他的博士論文《Unused resources and economic waste》裏強調,商人的決策,除了是逐利為目的,以期對盈虧表和收益報表的影響之外,還應對其工人以及更大範圍的社會帶來影響。他在其自傳《Memoirs》中更強調,「利潤方面的動機是成就的准則,但個人目標是通過社會形成的,而這些目標只有在符合和反映了社會的需求和目標時,才有意義和價值。」

這種兼善天下的價值觀,戴維洛克菲勒踐行了數十年。其所在的洛克菲勒家族的慈善事業龐大,戴維洛克菲勒的祖父、父親帶領兒孫進行的最大一個海外慈善項目,就是在當時羸弱不堪的中國,建立起北京協和醫學院。以多財著稱,也以散財出名的戴維洛克菲勒,也曾捐獻紐約土地供聯合國興建總部,此舉看似「吃虧」,但聯合國總部建成之後,帶動了周邊由洛克菲勒家族持有的土地價格、摩天大廈的價值大幅提高,經濟效益巨大。

拙文之所以將基辛格與洛克菲勒相提並論,是因為兩人均有「中國情結」,均是中美關繫近50年來的開拓和見證者,基辛格作為中美外交關繫的開路人之一,洛克菲勒作為中美貿易關係的開路人之一,也均對促進中美兩國的友好往來作出了貢獻。

未來中美友好關係要持續和發展,需要有更多的這些百歲老人的貢獻和推動——但問題或許是,現在美國,還有誰可堪此重任?

作者梁海明是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