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讓討論回歸事實——關於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項目

撰文:張欣宇
出版:更新:

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項目去年11月在立法會工務小組審議時,一度引起社會軒然大波。一些聲音對保安局這項預期耗資超過50億元的工程提出極爲嚴厲的質疑。面對項目所引起的爭議,保安局及懲教署很快安排立法會議員前往荔枝角收押所進行深度的實地考察,逐個設施介紹現有處所的實際情況及相關運作。荔枝角收押所的項目撥款申請將在周五(1月12日)重返立法會,申請財委會的最後批准。作為立法會議員,針對引起爭議的公共開支項目,自然有責任將實地考察的所見所想和社會大眾分享,以供參考和監督。

來稿作者:張欣宇

荔枝角收押所重建項目造價不菲,是客觀事實。總結社會上的爭議聲音,筆者認為,這個項目是否值得支持,有必要釐清兩大問題:首先,這項設施在功能上到底有否需要重建?其次,倘若確有需要重建,造價不菲的原因又是否因為建築設計過於奢華?

是否有需要重建?

荔枝角收押所建於1977年,經過近50年的滿載運作,設施陳舊自是可想而知。走進荔枝角收押所,隨處可見墻身石屎剝落、繡水橫流的情況,簡直可以稱得上「殘破」,一度讓人產生一種置身於電視劇民國時期監獄的錯覺。筆者當時不禁向身邊的懲教人員詢問,有些設施顯然是年久失修,是否存在維修保養部門失職的情況。但得到答覆後也隨即理解,荔枝角收押所長期處於還押在囚人士爆滿的情況,不少囚室甚至需要「朝行晚拆」:每日白天作為更生教育的功能室,夜晚便鋪床改回囚房。因此,收押所始終無法展開有效的修葺,而部分老舊的結構及喉管,技術上也已經無法修復。

設施老舊尚未是荔枝角收押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更大的問題在於,荔枝角收押所現有約三分一的囚室是在18年前,由懲教人員宿舍改建而來。這些改建的囚室被稱為「附翼」,儘管經過改建,但宿舍和監獄設施在建築設計上始終存在巨大差異,導致附翼存在許多先天硬傷:例如其使用的升降機,本為住宅客用設計,未曾考慮監獄保安所需,導致當值的懲教人員長期需要單獨和十餘名在囚人士「共處一lift」,對懲教人員產生巨大的身心壓力和保安風險;而其風火水電等樓宇設備,也無法承受長年累月的監獄運作高強度容量。翻查過往資料,每年荔枝角收押所平均因水管滲漏及渠管淤塞的維修就達到過千宗之巨,當中大部分就源自附翼設施。

因此,政府提出將荔枝角收押所附翼重建,確實是有實際需要,甚至可以說具有迫切需要。而從專業角度,重建比修復也遠具技術可行性和效益。

16名立法會議員到訪荔枝角收押所以了解所內情況。(立法會圖片)

不菲的造價是否因為奢華設計?

釐清了根本性的功能需求問題,需要審視的下一個問題就是:重建工程不菲的造價,是否源於設計上過於奢華。筆者過去一年曾因公務探訪跟進個案,去過港九新界各區不同的一些懲教設施,對監獄環境算是頗為熟悉。既是監獄,自然不會有什麼太過舒適的環境和體驗,簡而言之,筆者曾去過的所有懲教設施,均予人感覺樸素甚至陳舊。因此,在「豪華五星級監獄」的指控浮現之初,筆者就對如此說法持有相當大的懷疑:難道我們真的會獨樹一幟,興建一所和全港其他監獄都大不同的豪華設施?

經過事後查證,筆者發現坊間很多說法均偏離事實甚遠:例如,所謂「不惜工本興建教堂和清真寺」,實質不過是一間供不同宗教信仰在囚人士共用的多功能房間。現場可見,幾乎可用「家徒四壁」來形容,並且在非宗教用途時,亦會轉做教學等其他功用;又例如,重建項目計劃加建不少各類探訪室,也被稱為對在囚人士「太好服侍」。但事實上,由於荔枝角收押所的功能性質,在該處所的在囚人士絕大多數屬於尚未定罪,按規定可以有更頻密的親友探訪機會,而因他們的司法程序尚在進行當中,也自然會需要更多的律師或警方等部門的公務探訪。根據筆者的親身體驗,香港各類懲教處所的探訪設施整體上長年處於不足的情況,即使以立法會議員的公職身份進行個案跟進和公務探訪時,也因為公務探訪室用量總是爆滿,每次均只能使用開放式的親友探訪室,情況十分不理想。因此,利用重建機遇,提供更多的探訪空間,絕非「慷慨」,只是事實所需。

莫讓情緒淩駕事實

政府的公共開支,當然值得社會關心,對具體項目有各種各樣的意見和批評也是理所當然。但是經歷過香港這幾年的風雨,反而令筆者養成一個習慣:越是群情洶湧之時,越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冷靜。荔枝角收押所的案例,因為公帑開支確實巨大,且涉及對象是在囚人士,屬於當前社會風氣下的「邊緣群體」,更易成為情緒煽動乃至政治操弄的絕佳載體。君不見,在風向被帶起之後,很快就有人批評負責項目的特區官員是「優待囚犯」,是「在體制內的死心不息的潛伏者」,並建議要對相關官員以「軟破壞」的高度進行打擊。如斯手法,和過往一些人動輒將香港社會存在的大小問題全部歸結於中港矛盾,簡直如出一轍。脫離事實的指控很容易吸引眼球,甚至讓人大呼過癮,但會對社會造成深遠的傷害甚至危險,絕不能再任之肆虐,甚至演變成某種「政治正確」,否則所有香港市民將一齊埋單。

最後,筆者亦想指出,香港工程整體上造價之昂貴、耗時之長,確實已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我們真正需要的,不是從情緒甚或政治上針對個別項目,而是要以刮骨療毒的勇氣,認真審視整個工務工程體系,深入進行改革,這也將是筆者未來將重點推動的工作方向之一。

作者張欣宇是立法會(新界北)議員、香港新方向成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