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說好深港故事 申辦世博拍住上
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上月成功獲選為2030年世界博覽會(「世博」)的主辦城市。與此同時,國際足球聯合會(FIFA)宣佈沙特阿拉伯將成為2034年男子足球世界盃的主辦國。透過體育產業,沙特阿拉伯展示了阿拉伯國家的軟實力,並推動了首都的基礎設施發展。這表明沙特阿拉伯正積極求變,投資未來創造條件。
來稿作者:劉兆光
早在1988年,有立法局議員就提出在香港舉辦1997年世博會的可行性研究,旨在「喚起多數市民積極承擔責任的精神和決心,團結起來,各守崗位,眾志成城努力工作,對我們的前途作出貢獻。」當時甚至評估了以中環灣仔填海區作為世博會場地的可能性。時任政府考慮到舉辦世博對社會利弊,公營開支計劃未能配合,且經濟發展面臨九七回歸的不確定性,故放棄了申辦世博的意向。近年來,一些內地專家認為深港兩地是時候可以合作申辦,創造「一國兩制」下兩座城市聯合舉辦國際盛事的先例。
香港政府積極推廣香港成為一個真正的「盛事之都」,以展現香港的魅力。行政長官李家超曾表示,政府將繼續積極推動本地的體育、旅遊和文化業發展,並持開放態度對待一切有利於香港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所長的機會。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也強調,鞏固香港作為「亞洲盛事之都」的地位至關重要,希望未來能舉辦更多大型盛事和活動。此外,政府最近成立了「旅遊業策略委員會」,廣納旅遊界和相關行業的策略性建議,包括零售、餐飲和酒店等領域,以推動香港旅遊業的提速和提質發展,同時促進旅遊與相關行業的融合發展。
世博會作為一個全球平台,能夠讓各國進行國際對話,共同探討和解決全球性的議題和挑戰。在社會運動和疫情打擊之下,政府需要通過不同途徑改善香港的國際形象。如果香港有幸舉辦世博會,不僅能展示香港舉辦國際活動的實力,還能向全球各國展示「香港故事」,並借此良機宣傳香港作為「八大中心」的優勢。此外,與深圳合辦世博會可以產生協同效應,積極配合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充分展示大灣區的影響力。
財政問題向來是舉辦世博及國際性項目的重要阻力。然而,這並未阻礙大阪在2025年舉辦世博的腳步,儘管會場建設費用從原訂的450億日圓激增至2,300億日圓,超支達到四倍之多。另外,在2015年的意大利米蘭世博中,意大利館的建設亦超支了3,000萬歐羅。考慮到香港財政近年出現赤字,財務融資的可行性更不容忽視。然而,我們不應將世博的投資回報僅限於活動期間的支出,也應放眼總體經濟效益。以即將舉辦2030年世博的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為例,該城市將建造大型公共交通系統、公園、電競及表演設施,同時加速創新並保護生態系統。儘管2015年米蘭世博在爭議中開幕,但最終門票、展覽場地收費和贊助商等為其帶來了2,300萬歐羅的利潤。此外,米蘭世博的原址現已改造成大型科技園區「米蘭創新園區」,並將部分展館翻新重用,持續推動米蘭的城市發展。
政府可以採用「逆向規劃」以解決大型活動超支問題。逆向規劃意味著在設計大型活動場館用地之前,先規劃好大型活動完成後的發展方向。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善用資源,促進社會發展,還能減少活動結束後拆除場館所帶來的浪費。這種方式受到倫敦奧運的啟發,倫敦政府在籌辦奧運期間已有意以奧運推動舊工業區東倫敦的都市更新計劃。此外,倫敦在建造一些場館時,已經提前確定了未來的用途,甚至已經找到了買家,例如媒體轉播中心在奧運結束後改建成了辦公室和商業用途,而奧運選手村則改建為2,800多個住宅單位。同時,為奧運建設的斯特拉福站和倫敦城市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也成為倫敦的重要交通運輸中心之一。這說明只要選擇具有潛力的地點,配合政府的精心規劃,世博不僅可以帶來短期的門票收入和旅遊收益,還能長遠推動城市的發展。
要成功吸引各國設立場館,招徠全球旅客到訪,需要訂立具有未來性的主題。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的主題是「城市,令生活更美好」,而2020年杜拜世博的主題則是「溝通思想,創造未來」等。這些主題不僅回應了全球重要議題,還與舉辦城市的優勢相結合。香港和深圳合辦世博也可以延伸「香港2030+」和「深圳2035」的總體規劃。香港的總體規劃目標是倡導可持續發展,提升高密度城市的宜居度,並創造容量以實現可持續發展。而深圳也提出要成為世界可持續發展的示範樣板,並在2050年成為世界先進城市之一,強調人與自然的共生。兩地政府可以考慮以城市與自然共同發展作為世博的主題方向,並配合兩地政策,回應日益嚴重的城市化和氣候危機問題。
成功的世博需要周詳的規劃,並思考如何最有效地促進香港和深圳的同步發展。筆者期望兩地政府拍住上,盡早規劃申辦,與民商討,獲得中央和深港兩地市民的最大共識,把「說好深港故事」行出來。
作者劉兆光是特許測量師及ESG分析師、香港新方向成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