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要來了?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由2010年國務院批覆實施《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2010-2020年)》,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2021年發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方案》,到今次中央公布新一份《前海總規》,規劃直至2035年的發展,前海的變天可謂箭在弦上。

雖說前海的開發開放已拉開序幕十多年,但發展步伐不能說是理想。例如截至去年,前海的涉外法律服務機構42個,港資或外資金融機構191家,境外專業人士備案執業5百多人,規模有限。在港深合作方面,港資企業超過8千家,港資佔實際使用外資比例達95.7%,但在前海就業的香港人不到6千。

國家發改委黨組成員郭蘭峰12月28日表示《前海規劃》有兩個特點:一是始終突出深港合作、服務香港,緊緊圍繞服務香港來制定政策、謀劃改革、佈局項目,全力支持香港鞏固提升競爭優勢。(國新網直播片段)

《前海總規》分三階段明確目標

《前海總規》開宗明義提到,前海制度創新系統集成不夠,與香港銜接有待深化,接下來將聚焦現代服務業這一香港優勢領域,加快推進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在深化香港與深圳合作、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高水平參與國際競爭合作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要做到上述目標,《前海總規》已分2025年、2030年及2035年三個階段制定發展目標,例如到2025年,國際法律服務中心和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加快建立,前海合作區投資者保護條例出台實施,公平競爭委員會設立運行;到2035年,建成新型國際貿易中心、國際高端航運服務中心,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化濱海新城全面建成。

香港優勢如逆水行舟

誠如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周四(12月28日)在北京出席新聞發布會時所說,香港可以發揮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的優勢,助力前海加快推進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和現代服務業發展。但是,從前海開發開放的發展步伐及目標來看,香港目前擁有的優勢將如逆水行舟,在將來不進則退。

舉例說,在深圳的「一心一帶雙港五區」空間結構中,就包括了國際航空樞紐港、國際航運樞紐港「雙港」,將構建面向亞太地區、連接歐美澳、銜接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航線網絡。又例如在國際金融中心方面,前海將建設高水平深港國際金融城,鼓勵港澳及外資金融機構進駐,打造深港數字金融平台,及探索期現貨聯動發展等。就連香港引以為傲的高端消費市場,前海亦將建設國際消費體驗區,引進香港零售、餐飲、娛樂等優勢品牌,以至世界級時尚品牌和龍頭企業等。

前海是機遇也可以是挑戰

香港的發展當然不能夠、亦不應該建基於別人的不發展之上。對於前海走進下一階段,香港應該對此歡迎,並且積極參與其中,深化與深圳合作。但與此同時,香港必須弄清楚我們的角色是在「助力」別人,抑或借助前海的規劃來推進自身發展?不論是前海作為大灣區的合作平台,抑或大灣區本身,從來都對香港是重要機遇,而非只是「助力」別人。由土地、資源、人才、經驗到市場,前海以至大灣區都可以為香港提供發展動力,進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下一階段——只要香港本身能夠掌握方向、善用優勢。

特首李家超上星期回應《前海總規》時提到,香港政府將以「北部都會區」深度對接大灣區整體規劃,位於洪水橋一帶的「高端專業服務和物流樞紐」更會與前海合作區對接,提供金融和專業服務,並藉着口岸優勢發展現代物流業。而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在北京亦再次提到,「香港將聯同前海,在金融、物流、專業服務等領域促進高端經濟合作,發展現代服務業,並推動更多前海企業,通過香港拓展海外市場」。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前海對於香港是挑戰抑或機遇,視乎李家超政府是否有發展藍圖、戰略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