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寫字樓用地變住宅成全球趨勢 政府要把握機會締造三贏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一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徹底改變商業運作模式。當在家工作、視象會議成為常態,寫字樓需求大減,世界各個大城市也面對商廈空置率高企問題,不少國家兩、三年前已減少興建寫字樓,並開始推動將舊商廈改建住宅的計劃。一直缺乏熟地建屋的香港,面對類似困境,特區政府必須想方法應對,已興建的商廈不易改動,但未發展只在規劃階段的土地,實應重新思考其用途,如考慮將商業發展改劃作住宅用途,這既可解決寫字樓過多問題,也可增加房屋供應,一石二鳥。若果這一著奏效,當局甚至可考慮將耗資巨大的人工島計劃延後或擱置,以紓緩財赤,締造三贏。

來稿作者:簡永哲

後疫情時代,每日定時定候到寫字樓上班已非必然,但特區政府似乎仍未醒覺到這種轉變帶來的長遠影響。2023年底本港甲級寫字樓的空置率達16.4%,創歷史新高,非傳統商業區的空置率尤甚,政府近一年來只集中想辦法吸引旅客重新來港,沒有深思很多事已徹底改變,必須有新思維、新方法應對問題。

所謂「有危便有機」,商廈空置率高企,政府是否可以趁機在規劃上作彈性改動?最簡單的想法就是將已規劃做寫字樓的土地改成住宅用途。看看外國情況,3年前瑞典政府已開始計劃把供過於求的辦公室轉化為住宅,以填補大約10萬戶的住宅缺口,協助解決房屋荒,以配合相關政策;英國倫敦、澳洲墨爾本、美國多個大城市也在近一兩年陸續推出將辦公室改建成住宅的計劃。

反觀香港,政府對寫字樓供過於求的問題視若無睹,亦好像沒有想過這是一個增加住宅量的契機。其實政府近來強調要搶人才,去年底本港各項輸入人才計劃共收到逾22萬宗申請,當中6.5萬宗高才通申請已批出逾5萬宗,其他人才陸續有來,將來香港的經濟新引擎北部都會區應是這些人才的理想落腳點,如果將交通基建配套較好的商業用地,尤其新界北部的地塊改為興建住宅,絕對可紓解他們的居住需求。否則一成不變地將已不合時宜的規劃方案繼續上馬,最終令日後新建的寫字樓十室九空,完全是浪費土地。

另外,筆者建議特區政府可參考外國做法,鼓勵一些舊區的商廈業主改建住宅,例如美國波士頓市,由於新冠疫情後城中區商業空間的空置率達20%,當地政府就提供減稅優惠,鼓勵發展商與業主合作,把城中區的寫字樓改建為住宅。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下月28日便宣布財政預算案,千億元財赤下,可以預期會有不少開源節流措施,而當樓市低迷、賣地收入變得極不明朗,政府是否會將耗資5800億元,但只提供到20萬住宅單位的交椅洲人工島計劃延後或擱置,暫時無從得知。不過,窮則變,變則通,一向都是香港賴以成功的特質,如人工島計劃真的有變,當局同時拋出改劃商業地變成住宅用途的方案,作為替代,以填補部分人工島預期的住宅供應量,筆者相信不少人會舉腳贊成。這樣也能顯示今屆政府有轉危為機的能力,以增加市民及外界對管治班子的信心。

作者筆名簡永哲,現為自由工作者及公共政策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