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大型盛事遍地開花 18區才可真正繽紛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林家茵

疫情過後全球生活消費及旅遊模式也在改變,本港在移民潮及北上玩樂成風下,市道不振,特區政府一年多以來,雖出多次出招想激活市道,但成效不太顯著。大型盛事如5.1的海上煙火匯演,觀乎「小紅書」上的留言,內地客似乎覺得新鮮感欠奉,而這些活動多數也在維港兩岸地區舉行,整體上始終離不開固有模式。筆者認為,政府必須強化每一區的特色活動,務求區區有盛事,並抱著勇於嘗試的心態,令大型盛事遍地開花,才能真正做到「18區日夜都繽紛」,帶動人流,催旺市道。

特區政府近期積極推動盛事經濟,並成立「盛事統籌協調組」,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擔任組長,負責檢視、訂定及更新「香港盛事年表」。根據截至3月的最新年表,今年上半年約80項盛事中,基本上9成的舉辦地點也在維港兩岸或大球場、維園等主流地區和場館,非主流地區的盛事寥寥可數,大概只有鴨脷洲洪聖傳統文化節、長洲包山嘉年華及一些獨特場館如粉嶺高球會、沙田馬場、將軍澳單車館等。

誠然,個別大型盛事如七欖、花車匯演等繼續辦得十分成功,但老實說,這些都是「食老本」的項目。後疫情時代,市民的生活規律、遊客的旅遊模式也轉變了,當局實難再單單依賴傳統方式吸引消費,不可停留在「灣仔看煙花後去蘭桂坊」、「行星光大道後往廣東道購物」或「逛廟街夜市食煲仔飯」層面。需知道盛事過度集中某些主流旅遊旺區舉行,難以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參與之餘,本地市民也會覺得沉悶。

筆者認為,政府必須突破固有框框,有更廣闊的思維,例如煙花匯演不一定要在維港舉行,尤其往後如果每月也會放煙花,何不逐個區舉行?按每個區的特色,調整煙花圖案內容,相信絕對可帶旺每區的人流,亦可帶來新鮮感。其實外地不少地區也會在不同地方辦煙花大會,翻查資料,本港早於80年代曾在屯門蝴蝶灣一帶舉行過煙花匯演,當時成為一時佳話;2009年屯門青山灣亦舉行過大型的「國慶銀花耀屯門」,慶祝國家成立60周年,吸引約10萬名市民聚集於海岸旁觀賞,活動十分成功,當年也有廣泛報道。

事實上,政府現時舉辦的「18區日夜都繽紛」活動,很多都只是一些地區性的小型市集,難以帶起熾熱氣氛,建議當局可在新界及九龍揀選一些人口眾多的大區,屯門之外例如沙田、大埔、荃灣及將軍澳、觀塘等,陸續安排煙花匯演,並按情況在各區舉辦大型盛事,這樣可加強地區官民溝通之餘,亦有助推動當區商店及餐廳的生意。

另外,在宣傳盛事方面,政府也應投放更多資源在維港兩岸以外的地區。舉個例子,政府因應金庸先生的百年誕辰,舉辦「俠之大者—金庸百年誕辰紀念」一連串活動,集文化、藝術、創意、傳承、教育於一身,甚具吸引力,但當局重點宣傳只落在中環愛丁堡廣場的「江湖盛滙」展覽,卻忽略了沙田香港文化博物館的「任哲雕塑展」,導致兩者人流出現明顯差距,實在不太理想。

無論如何,「18區日夜都繽紛」方向正確,當局現時首要摒棄「煙花匯演一定在維港舉行」的舊思維,並將大型盛事分散安排在不同地區舉辦,務求將盛事氣氛推廣至全港各區,做到「人氣變成財氣」,這樣有助凝聚地區民心,並可提升區內居民的幸福感,以達致去年施政報告所提出的「惠民生添幸福」。

作者林家茵是地產代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