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置身曼谷,品嘗風格鮮明,極具文化象徵意義的泰式料理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Jack Huang

泰國氣候悶熱,飲食口味也獨樹一幟,不少嘗試過的朋友,對其滋味要麼念念不忘,要不就是打死不願再試。泰國料理在世界各地也算的上風格鮮明,又極具文化象徵意義的食物,說到底,他的基調也不算複雜:「酸」、「甜」、「鹹」、「辣」可謂泰式菜色的必備元素,既有專屬於泰國的特色,又讓人吃過後能夠印象深刻。

有人曾經很傳神的描述過品嘗泰式料理,「就如同與你身體的每個部分同時做愛……」這或許不是誇大之詞,因為泰文中「好吃」(發音:aroy)一詞,便也具有「性」與「魅力」的含意,體驗過程中可以辛辣、油膩、滑順或者清淡。

台灣也有非常美味且具名氣的泰菜,但製作方式上難免為了迎合在地市場,從調味到呈現都略有調整,例如在台灣一提到泰國菜,很容易聯想到受歡迎的「月亮蝦餅」、「椒麻雞」等菜,但真正在泰國本地餐廳,卻並未如此受歡迎,甚至不會出現在菜單上。而且,在口感方面,道地的泰國菜口味要重了許多,加上融入了少數民族與鄰近國家的特色,例如來自緬甸與印度的調味,傣族,孟族,泰國華僑與南泰穆斯林的食材,以及中式烹飪手法和高棉文化(柬埔寨)的影響,甚至在近幾十年,從歐美、日本傳入的元素可長可見到出現在泰系菜色中。在首都曼谷,任何人都可以找到滿足味蕾的餐館,大快朵頤一番。

泰國料理可以搭配變化出不同的形式。(作者提供)

有道是高手藏在民間,這句話用於泰國菜也十分貼切。在曼谷,美輪美奐,精緻高雅的餐廳有之,例如宮廷料理,或者結合新科技的泰式分子料理,然而,更能夠吃出道地風味的,反而是藏匿在深巷中的家庭餐館,或者甚至路邊攤販,衛生條件固然堪慮,但滋味卻是真正的回味無窮。他們多半沒有店名,甚至也沒有固定的營業時段,不太會有網路行銷,但靠著口耳相傳與老饕光顧,口碑自然遠近馳名。

泰國料理可以搭配變化出不同的形式,以迎合不同客群。但其實,日常生活常吃的泰國菜並不刻意複雜,例如常見的Som Tam (木瓜沙拉),Plaa Thuu (烤魚),Khao niao (糯米飯)等,多半是簡單的烹煮或攪拌,再隨意擺上生菜與黃瓜,以及各種酸辣甜鹹的醬汁,便可飽足一餐。

說到醬料,值得一提的是大部份的泰國餐廳,餐桌上一定會有四個一組的調味料罐,分別裝有白糖,魚露,辣椒醬,與醋,讓你可以把原本就已經很重口味的食物增添的更甜,更鹹,更辣,或更酸……一如泰國文化的包容與尊重,讓每個人都可以很自由隨意的決定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無論甘甜或苦澀,只要真實做自己,活出各有特色的不同人生。

泰國餐廳的餐桌上會有四個一組的調味料罐。(視覺中國)

在泰國,吃絕對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即便是米芝蓮等級的料理(據說米芝蓮將在2017-2018來泰評選),價錢也會比歐美實惠許多。而若是對烹飪有興趣,坊間也有許多廚藝課程,或者乾脆直接購買已經搭配好的調理包,回家也能享受親手作出冬陰功湯,芒果糯米飯等樂趣。

濕熱的泰國,美食的十字路口,他的食物結合了東南西北的各種元素,卻又能經營出自己的風格。無怪乎很多人一再造訪,不為別的,光是吃上一圈,也十分值得。

附註:熱衷追求排名的讀者,建議可參考每年評選並更新的「亞洲50最佳餐廳」(Asia's 50 Best Restaurants),其中不少位於泰國的餐廳,都是榜上常勝軍。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