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家用可以計,孝心點樣計?互聯網熱話是怎樣煉成的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加左人工但唔想俾阿媽知,驚要畀多啲家用」;「個女揾15k,我叫佢畀三千家用都唔肯」;「畀完家用真係儲唔到錢,但點都要畀架啦。」不少打工仔每逢出糧也要獻上家用,成為生活的必要開支;而幾乎每個畢業生都會討論過應給父母多少家用,過去亦有不少關於家用導致家庭糾紛的新聞;早前「連登仔」也在討論區分享了一張「家用量表」,以父母在自己童年時的「功過」來釐定家用的金額,旋即引發熱烈的討論。
家用到底應給多或少呢?怎樣才算是多?又怎樣叫少?這些問題本應因應每個人處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標準;更何況這本屬於私人生活,不涉及公眾利益,無須公開交待,更無必要被「公審」。可是,不少話題在互聯網上被轉化成公共話題,網民一人一句看似在明辨是非對錯,但真是如此嗎?

早前「連登仔」在討論區分享了一張「家用計算表」。(資料圖片)

網民心目中的「正義」

家庭本屬「私人領域」,不涉及「公眾利益」,向來都不會放到「公共領域」去討論。可是,媒體出現後,公/私領域的界線已不如以往一樣分明,不少家庭糾紛成為新聞,然後被放到公眾眼前;互聯網出現後更是令公/私領域的界線崩解,不少情愛、家事、人際交往中發生的大小事,都被動或主動地被放到網上供大眾一人一句隨意討論。這種討論看似是在辯明對錯,可往往卻變成了情緒渲洩,網民把事情分享在網絡前,已對相關事件有一定立場,亦抱有個人對於「正義」的看法,因此本屬「私人領域」的事在網上就變成一件有關對/錯的道德討論。更莫講有不少話題在網上最後都快速被改變方向,變成人肉搜尋或公審,最終只為成就部份網民心目中的「正義」。

之前有網民在討論區「呻」自己因家用被家人涼薄對待。(網上圖片)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例如早前就有一個理財顧問將客戶的收入與支出分享到網上,該客戶隨後即被大量網民公審,指該客戶月入萬八,竟只給350元家用,反而用5000元娛樂與消費,毫無孝心。可是,正如俗語所云:「家家有本難唸的經」,可能有人要養家,基於責任心,便多給家用;也有父母一心想子女先照顧好自己,不需要子女給家用。關上門,一家人的相處如何,子女怎樣表達孝心,父母怎樣才可感到關愛,只有本人清楚,哪可只憑家用的金額多少來一錘定音?

家用計算表:是正義還是框架?

而在網民間流傳與討論的家用計算表(法),以清算父母過去為出發點以衡量家用,就算之後有網民提出另外一些指標如是否同屋企人住、有無做家務、會否在家吃晚飯等來計算家用金額,但出發點同樣是計算自己佔用多少家中資源來量化家用。

一家人相處,本難以量化計算。(資料圖片)

而若最後每個人(無論子女或父母)都以這些量化的指標引以為鑑,不論是月入一萬還是月入五萬;無論要養家抑或是二世祖,只要一不「達標」就會被認定沒有孝心,甚至被放上網公審,結果只會把自己困在一個死板的框架內,一個人若然因為「家用愈多就愈孝順」的指標而勉強自己,那到底是基於發自內心的孝道還是被只標準壓死?

家用迷思成世代隔膜?

可惜,不少人在線下的世界卻被這種「家用標準」綑綁,更甚至令家庭關係變差,得不償失。其實「家用應給多少」成為迷思,乃是由於不少年輕人的薪資無法好好應付生活開支,幾千元已可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影響,可是不少父母仍以「家用標準」來期望子女盡孝道,結果導致有些子女邊捱麵包邊交足家用,有些則因無法交足家用而令父母失望,結果家庭關係變差,兩敗俱傷。

香港物價高,想儲錢自然會「計住計住」。(資料圖片)

要解開矛盾,首先要了解到家用只是子女盡孝的表現方式之一,尤其是不習慣擁抱與親吻的華人社會,供養父母、「俾錢父母買嘢食」,就是不少子女表達孝心的表現。可是,孝心不應被指標框死,也不應以家用的多少來定義孝心,反而應是經過溝通與討論來維繫關係。

「家用應給多少才盡了孝道」是不少現代人的疑問。(視覺中國)

正視迷思下的情感與核心成因

要建立真正的溝通,父母與子女都應嘗試放下自己即定的價值觀。父母輩要了解現今不少年輕人都希望可以獨立理財,他們不再像過去一樣,認為給家用是「父母幫自己儲錢」。若果子女表達了財政上的困窘,要嘗試給予子女一點空間,了解他們在現實生活的困難。反過來,子女則可向讓父母更深入了解自己對於未來的計劃,讓父母了解及安心。

另外,政府亦應「體察民情」,盡力了解到網上出現家用爭議的成因,正是現時年輕人的起薪點不高:根據大學聯校就業資料庫於本年一月至三月刊登的一萬八千三百份全職職位空缺,平均月薪約為一萬四千八百元。而一萬五在現今香港,扣除車費、飲食、衣服、適當消費後已所剩無幾;加上買樓置業是不少年輕人的夢想,生活費加儲蓄已讓不少人苦不堪言;更莫講中低層僱員在過去20年間每年加薪幅度不足0.4%,種種困難下自然會在家用上「計住計住」。

網絡標準與現實生活的矛盾加劇了群眾集體的憤怒。要解決矛盾,政府除了䀆快減輕市民包括居住、交通等等的生活成本,也必須加快拓展產業,讓更多無法四大產業中找到合適工作機會的人,可以獲得更好的就業選擇與工作前景,舒緩大眾尤其是大批年輕打工仔的生活質素,年輕人在網絡上因為家用俾多少而掀起的爭論或公審,相信便大大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