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歷史教育影響重大 推進策略須慎思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教育局於今日(10月30日)舉行初中中史科課程展第二階段諮詢會,及後展開為期一個月的諮詢,為改革現行中國歷史科作更深入研討。國史教育繫乎學生個人成長,更是建立學生與國族情感聯繫不可或缺的一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理解中學、乃至小學歷史教育的意義,及其對社會長遠影響,同樣需要社會深思。

有傳中聯辦將在十一月上旬約見中學校長及教師,討論初中中史課程。國史教育成為香港管治問題之一,已是不爭事實;但對於如何推進,各界須慎思廣論。(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01點睇?
「去歷史化」問題影響香港社會長遠發展
歷史教育有助個人與社會發展
社會領袖,特別是主事教育的校長,須正視歷史教育重要性
歷史教育不能淪為對政權歌功頌德的工具,課程設計須全面而不偏頗

讀歷史,所為何事?我們常說讀史為的是述往事以知來者,讀好歷史,可以讓個人在歷史洪流中更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中國史之所以吸引,也正是因為它擁有豐富而翔實的史料,更能發揮述往事知來者的功效。但對於如何在教育制度中善用這種優勢,香港人一直未有深思。

我們都知,殖民地時期的教育政策中,有去歷史化的傾向。這種教育方針長期運行下來,「培育」了數代欠缺歷史感的香港人。因而,港人現時普遍輕視歷史教育的重要性,學校也普遍崇理而貶文,精英學生一般選擇修讀理科,他們也更容易佔據社會中上層的領導地位,輕視歷史的問題也就陷入惡性循環,愈趨嚴重。殖民政府遺害,影響至今。社會精英欠缺歷史感,在制定公共政策或私企發展方向時,往往難以周密、長遠,當面對國內外環境出現大變時,更容易進退維谷。

除了上一代欠缺歷史感,我們的下一代同樣深受其害。香港近年來社會爭議不斷,發展裹步不前,多少也與之相關。在現時歷史教育政策下,年輕學子多數只有初中三年習史,沒有小學根基、高中也無以為繼。三年歷史教育就像人生的例行公事,不少學生在升讀高中後,就暫別或訣別歷史教育。年輕人欠缺歷史感,在社會動盪不安、矛盾多發時,也自然提出脫離現實的無根主張,容易傾向虛無主義、反政府主義,危及社會安定發展。

革除去歷史化教育遺害,先要處理「關鍵少數」。《香港01》多次提出,香港現時已有逾九成中學設立獨立中史科,所謂的「中史獨立成科」近乎是項偽命題。無論教育局怎樣設計課程,要求多少時數,能否真正落實的關鍵,還是主事校長是否認真執行。現時中學的校長多是出自去歷史教育政策的一代,他們因輕視而無視,再而虛應歷史教育方針幾乎可說是常態。舉例說,有校長把「每周節數」曲解成「每循環周節數」,變相縮減課時。關鍵少數問題不能解決,也就無法有效確保教師質素(如在校推行中史科專科教教——即由歷史科畢業教師專職教授中史科)、教學時數、積極籌組與策劃具趣味的活動。針對校方虛應的問題,教育局必須加強監督,令各校長明白這項政策的長遠重要性。妥善引導關鍵少數,才能推動積極有效的歷史教育。

處理關鍵少後,需要制定全面的教育戰略規劃。在小學階段,可以用輕鬆有趣的說故事模式培養學生認識歷史的興趣。到初中,則在確保教育質與量的情況下,讓學生較完整地掌握國史發展的框架、國史與世界史的互動。到高中時,則須引導學生發掘自己感興趣的歷史領域,讓其按興趣接觸不同範疇、領域事物的歷史發展,更應從中讓其在堅實的歷史基礎之上,發展批判與思辯能力。只有這樣的歷史教育,才能令學生明白歷史與自身的密切關係,才能令學生在進入成人階段前更有自信地、實事求是地規劃人生。

有人認為高中中史科也須必修,以從課程設計上確保學生認真看待歷史教育;這一方向值得肯定,但影響深遠,不可急進。我們都知現時的高中文憑課程,在設計上已有重文輕理的傾向,致使STEM的推進受阻,也影響大學生的數理能力。另外有建議認為應以中國歷史科取代通識科,這也須斟酌。通識科的弊端在於「思而不學」,現時的國史教育則有「學而不思」之虞,兩者可足相輔。然而,與通識科欠缺足以令人信賴的師資一樣,國史教育連初中都未能做到專科專教,令人憂慮高中必修是否可行。協調數理發展與中史科師資問題須謹慎處理,在解決這兩個問題前,不宜強行。

毋庸諱言,歷史教育更具有無可替代的政治意義。所謂政治,是眾人之事,也就是影響社會最大多數人的事宜。讀史為知古鍳今,除個人私利,更重社會公義,政治就當然是其中要項。但我們讀史不是為現行政權歌功頌德,也不為鑄製複造欠缺獨立思考能力、不敢挑戰威權的機械人,而在透過全面教授治亂興衰得失,以使生徒知功悉過,循前人的成功經驗而進,更須汲取前人失敗教訓,免於重蹈覆轍。我們在說歷史教育的政治意義時,不應輕易墮入「洗腦與否」一類的無意義爭議。

但是,是否真的免於洗腦爭議,端視課程內容設計。在課程設計上,既要勇於教授國難民困的時期,包括中共建政以來曾犯下的政治錯誤,如三面紅旗、文化大革命、六四事件等等;更要慎戒意識形態先行,要實事求是地向學生解說中共建國以來的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所取得的發展成就,特別是客觀分析近年來中國在經濟、法治與社會建設上取得顯著成效的客觀因素。國史教育如此,國民教育也應如此。

只有全面認知國族的過去,深入了解其功過得失及其背後成因,才能育成具獨立思考能力,而對國族真的擁有深挚感情的國民、公民;也只有透過有效的歷史教育,才能培育新一代具備歷史感而勇於承擔歷史使命的個人,從而鞏固香港在新時代下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