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資助獨居長者聘外傭 政府只懂外判解決安老問題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早前接受訪問時透露,政府正探討以現行「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的現金券模式,資助公屋獨居或兩老獨居的長者聘請外傭,金額約為外傭薪金的1/4至1/2,以協助處理長者的日常自理或醫療的需要。此項的措施正好回應特首林鄭月娥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增加社區照顧資源,以達致居家安老「零輪候時間」。但正如早前《01觀點》曾多次提醒政府,居家安老的配套措施,不單依靠「錢跟人走」的市場主導模式便可解決,更不應借此大開輸入外勞的大門。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阮淑茵表示,大部分長者期望居家安老,計劃可讓長者有更多選擇,唯政府需處理很多實質操作,包括外傭生活費為何及放假安排等。(資料圖片)

據統計處推測,2036年長者人數將佔本港人口逾三成達230多萬,即每三人中便有一位長者,比現時的120萬接近倍增。為迎接急劇人口老化,加上安老服務需求大增,政府自2013年起,推出首階段「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以「錢跟人走」資助模式,讓合資格長者因應個人需要,使用社區券選擇合適的社區照顧服務。特首林鄭月娥發表其首份《施政報告》時表示,安老政策的方向將會以家居及社區照顧為主、院舍為輔,亦提出來年度社區券將由5000張增加至6000張,金額可按實際需要彈性處理,每月可用金額相信亦會繼續調高。

然而,私營院舍過去一直指招聘照顧員人手困難,希望不斷擴大輸入外勞,近月勞福局長羅致光更指勞工界不會「見死不救」,如仍未能招聘本地人加入安老服務,則應放寬補充勞工計劃,最快明年底啟動新增在資助院舍輸入外勞作護理員。但是政府明顯未有正視香港有部分勞動力,尤其婦女的勞動力未有配套措施協助釋放,加上安老服務員工的薪金、福利原本已遠遠不足夠吸引新人入行。

康橋之家護理人手不足,職員透露院舍不符60名院友對至少1名保健員的規定。(資料圖片 / 香港01記者攝)

此外,若進一步推動以外傭作為居家安老的照顧者,是否能全面取代本地照顧者的角色?本地照顧者在日常生活習慣、文化、言語等方面,相信比較易於讓長者接受和適應。事實上,中介商亦會刻意安排不合適的外傭予僱主,透過僱主不斷轉工人賺取中介費用;部分獨居長者少有家人關心,也缺乏聘請外傭的經驗,政府若然只批出撥款便撒手不管,變相增加了長者被騙的風險。

言語不通也可能影響長者對外傭的信心,或會未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要或身體不適。本地照顧員一般都受過相關專業培訓,包括如何料理長者起居飲食、藥物應用、物理治療等,明顯比外傭有相對優勢。

更何況,香港常出現中介商刻薄外傭,外傭需向中介商支付高額的中介費用,他們首兩三年在港工作,都是無薪打工。政府少有正視問題,早已滋生不滿情緒,如果貿然大規模輸入外傭,對這些問題又沒有修正,這對社會有何影響,實難逆料。

照顧長者有很沉重的心理重擔。(《一念無明》劇照)

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林正財指,資助獨居長者聘用外傭,可令更多長者居家安老,更認為釋放中年婦女勞動力及樂齡科技的幫助不大。這令人質疑,林醫生和勞福局是否有深入探討兩者的可行性,抑或只是為輸入外勞開路而完全漠視其效用,政府的動機值得質疑。繼羅致光早前放風指明年底會啟動擴大安老服務和建造業的輸入外勞計劃,至今次林正財再次資助以外傭照顧獨居長者,更指預料需要20-30萬名外傭照顧長者,差不多是現時外傭數目一倍,數字亦與獨居和兩老獨居的人數差不多。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原意是讓正輪候公營院舍的合資格人士,可選用社福機構和私院買位的服務,但部分服務費用比政府的明顯高,質素卻沒有受到監管,香港01過去亦曾多次揭發院舍虐老的問題,不少長者和照顧者寧可繼續輪候政府服務,也不願使用社區券,計劃成效不大,政府卻仍繼續延續社區券,更津助外傭照顧獨居長者,服務監管相信將更難。政府高舉新自由主義,一味將安老責任交給市場,實屬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