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地方官強推煤改氣致人道危機 改革切忌粗枝大葉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這個嚴冬對華北區居民而言不太好過。霧霾困擾民生已久,由於燃造成的污染是產生霧霾的主因,政府在今年推行「煤改氣」工程,用天然氣代替燃煤。中國空氣污染嚴重,「以氣代煤」的改革實屬必須,然而,因官方推動工程進程太快,設備未能完善安裝、價格過高等問題直接導致大量居民受凍,學校或醫院無法供暖,嚴重影響民生。空氣污染的問題已致民怨載道,今次地方政府又一次「鐵腕」診治環境問題,加上還未平息的清除「低端人口」事件,無一不暴露地方官員執行政策中漠視民生的官僚主義作風。

因大量燃燒煤炭,京津冀地區飽受霧霾困擾。(視覺中國)

今次大規模的「煤改氣」工程,來自今年8月24日環保部公佈的《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規定指今年10月底前,「2+26」城市(包括北京、天津,以及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省的城市)必須完成至少300萬戶以電代煤和以氣代煤的調整,不得再燃煤。此外,該方案還要求於2017年10月至2018年3月期間,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城市須達《大氣十條》指標,即PM2.5的平均濃度與重污染天數同比均要下降至少15%。為此,在「2+26」城市中,共有327區縣建立了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

中國一向面對「經濟」和「環境」二者取其一的難局,在過去四十年的經濟高速發展的背後,需要承擔破壞環境的後果。在過去兩年的環境治理中,已經可以看出政府在正視環境問題,國家主席習近平曾在十九大時如此描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見政府有意在經濟發展上讓步,讓環境治理先行。但無論是整治鋼鐵廠、燃煤電廠等企業時採取的「鐵腕」舉措,還是漠視人道主義「煤改氣」的工程,都顯示出地方官員執行政令的手段已經影響到普通人的就業機會和生活權利。

內媒曾報導,河北省有鄉村學校因未能及時供暖,便安排小學生在室外上課、靠跑步和曬太陽取暖。還有醫院因供氣短缺,影響正常檢查和手術。環保的本質應是為人們提供可持續的生活資源,若地方官員因急於創造政績,忽視政策本身的意義和不周全之處,只會帶來事倍功半、本末倒置的後果。

官方推動煤改氣工程進程太快,設備未能完善安裝、價格過高等問題直接導致大量居民受凍。(視覺中國)

同時,我們又會看到無論處在經濟發展的浪潮中,還是環境治理的實驗田裏,失語的一方總是底層人民。面對層層霧霾,中上階級的居民可以購買空氣淨化器,用金錢圍築保障生活的壁壘;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便只能由政策左右,此前多個城市清除的「低端人口」,又會有多少人受「煤改氣」挨凍之苦?

中國的發展速度在過去四十年取得的成就想必是有目共睹,至今都仍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由於能源結構長期以煤電為主,在未來數十年的發展中,仍會遭受因能源消費帶來的空氣污染的問題。中國資源條件本身就缺乏天然氣,高度依賴國際市場,又因人口基數及消耗規模大,達致「以氣代煤」的目標需時。

中國部分地方官員的行政思維一向求快,為求執行指令,民生問題亦有時居於次位。此前清除低端人口,已經暴露中層官員為達到目標不擇手段的激進思維,未能以人本思維考慮處於夾縫中的底層人民處境,往往在用粗暴手段整治後,因民怨四起才放低身段做出讓步。今次「煤改氣」工程亦是如此,重視環保、調整產能結構本應受肯定,卻因激進行政手法再次觸發社會矛盾。習近平曾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共官員的治理方式近年雖有改善,但在近來數宗只重速度、輕效用的矛盾事件中可見,中共要達致這個目標尚有一段距離,地方官員都審慎反思治理舉措應以何為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