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觀點】「一校一社工」仍未落實 教育支援僅勝於無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近來的連串虐兒案令港人關心兒童權益,就此,不少前線教師及社福團體均認為應盡快推行小學「一校一社工」政策。可惜的是,政府在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只表示會在下學年起「加強及優化社工及輔導服務,最終達至『一校一社工』」,沒有明確時間表,公布的細節亦不多,未能令人完全放心。此外,其餘種種教育撥款主要以津貼、基金等形式發放,預計相關支援亦未能真正解決教育界面對的問題。

(資料圖片)

全港中學已經自2000/2001學年起實行「一校一社工」,由社工專責學校輔導工作。此安排實行十多年,確實未必盡善盡美,例如社工不屬學校員工編制,一般每星期僅留校四天,餘下一天須在所屬社福機構工作,以致未能全心為學生服務;此外,部分學校收錄較多「問題學生」,一校只有一名社工,未必能應付得來。然而,中學「一校一社工」畢竟是恆常政策,能在某程度上照顧中學生的成長需要。

學生輔導工作是專業 社工必須長駐學校

奇怪的是,明明小學生也有其成長需要,但政府卻一直拒在小學推行「一校一社工」。按現制,小學實施的是「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計劃,每所公營小學可運用津貼聘請輔導教師、社工,或者專業輔導人員,以及向非政府組織購買服務。

這措施驟看無甚不妥,但不少前線教師及社工均表示此制度千瘡百孔。首先,須知道教師和社工是兩個不同的專業,容許學校由教師肩負學生輔導工作,其效果未必盡如人意,今期《香港01》周報記者便採訪了前線社工,發現某些教師縱然有心,但遇到家長疏忽照顧兒童的個案時,僅能上報教育局及與家長「溝通」,不懂得如何進一步幫助該等家庭;假如學校無心的話,更可能只向教育局作簡單代表便當了事。因此,政府與其鼓勵現職教師修讀輔導課程(今次財政預算案亦有撥出款項作「提升教師專業發展」),不如將相關工作交予專業人士。

此外,「全方位學生輔導服務」計劃的更大問題在於其招標制度。學生輔導工作是一種「對人」的工作,重視人際關係與感情,若各方(包括社工、學生與家長三方)互不信任,必定事倍功半;然而,教育局編訂這項服務的行政指引時,竟要求學校「至少每三年一次」重新招標,結果,有些學校在期限一滿便即更換社工(可能新的社福機構開價較低),浪費前任社工與學生及家長間建立的關係。尤有甚者,曾有校長在合約期屆滿後繼續使用同一社福機構的服務,竟被教育局查問何以不轉用價格較便平宜者。由此可見,當初教育局不了解學生輔導工作的獨特性,只視之為一般商業服務,其所推措施自然極不「人性化」。

政府大概意識到問題存在,是以在預算案中對小學生輔導工作有所着墨,但僅指會在下學年起增加小學資源,「加強及優化社工及輔導服務,最終達至『一校一社工』」。雖然具體措施仍未得見,但可以肯定,小學「一校一社工」這合理要求將不能在下學年落實,部分小學很可能仍安排教師「跨職」兼責輔導,從學生利益角度而言,這點委實令人失望。此外,「一校一社工」的關鍵不只在於每間小學有一名社工,而在於該名社工須有穩定的工作環境,若政府真要切中要害,必須改革現行的招標制度,這點大眾均拭目以待。

政府不斷強調重視「投資未來」,但教育開支多數流於津貼、資助等模式,欠長遠規劃。(資料圖片)

除了津貼、資助 可有更長遠的改革規劃?

除了小學社工政策外,是次財政預算案在教育方面的開支模式,亦反映政府尚未制訂出長遠的教育改革路向。舉例來說,當局決定藉更多獎項鼓勵學生在非學術領域上追求卓越、支援學校推動「全方位學習」,又繼續資助職訓局的「職業教育和就業支援先導計劃」(類似學徒計劃,學員每月可得工資或津貼),但就是不願意一勞永逸地改革教育制度,使學生在「主流」學校課程中亦得以發揮傳統學科以外的長處,無法做到真正的多元教育。

又如少數族裔的學習困境問題,不少團體已多番促請政府編定「中國語文第二語言課程」,以幫助少數族裔學習中文(中文並非他們的母語,他們理應藉另一課程來掌握這語言)、融入社區。但政府一直虛與委蛇,只願意撥款予學校,讓他們自行運用,仿佛付了錢便等於盡了責,預算案亦只謂會預留五億元作支援少數族裔之用,大眾引頸以待的「中國語文第二語言課程」仍然未見蹤影。

無可否認,政府在每份財政預算案中均會撥出頗大份額作教育開支,這次亦不例外,若說政府毫不重視教育,倒是有欠公允。然而,相信大眾均會同意,「付錢」與「盡責」是兩回事,若政府真的要投資未來,必須大刀闊斧地改革教育制度與政策,展現宏大視野,而非繼續只發放各類津貼予團體與學校,要他們「自救」。

相關文章︰
【預算案.觀點】付錢不等於負責 教育規劃豈能外判
【施政報告.觀點】欠「中文第二語言課程」 非華語學童困境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