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薪、推動創科 台灣政府拼經濟救低薪族 香港有何啟示?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在台灣,行政院在14日舉辦低薪研究及對策記者會,定出短中長期措施提振勞工薪酬。最矚目的是增加公營部門月薪至每月三萬台幣(約 7,883 港元),研究在政府採購合約中,薪資達到三萬台幣的企業,可以有加分,以及研究提高基本時薪至150台幣(約39港元)。
台灣基層勞工薪水低、高學歷者起薪點低,在最近十多年困擾社會,是民怨來源之一。政府推出增薪政策,嘗試紓解當前人民不滿。然而,台灣當前產業獲利失衡,一次分配失靈,企業缺乏升級的動力,若不從產業結構轉營着手,增薪只是治標不治本。香港也面對類似困境,台灣的經驗,值得香港參考。

台灣經濟近年急墜,其中一個原因是台灣工業太集中在電子產品。(Getty Images)

台灣人普遍認為經濟有成長,但薪資增長總是慢很多。台灣政府的統計可以佐證,經濟成長長期跑贏實質總薪資成長率至少3%,但直至2017年,實質總薪資才追過2000年的水平。行政院總結四個薪資不成長的因素,包括全球化讓各地薪水趨同,學歷貶值,外勞人數增加,有相當部份的員工報酬歸入非薪資類別,員工未能即時感受薪水增多。

在介紹薪資不漲的原因時,行政院提及兩岸貿易與投資,使雙方實質薪資差距縮小,但似乎淡化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的影響。台商早年轉移生產地至大陸,以聘用大量廉價勞工擴大企業規模,逃避產業升級,而非追求創新,最終降低企業利潤率,而且取代了台灣勞工。

新華社新聞稿指,24名在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給國家主席習近平寫信,表達了報效祖國的迫切願望和發展創新科技的巨大熱情。習近平對此高度重視,作出重要指示並迅速部署相關工作。(資料圖片/VCG)

台灣中央研究院兩位學者林宗弘及胡伯維發表研究,認為雖然中小企業仍然有活力,而大企業除了外移產業,也有留在台灣當地的,例如世界知名的電子電腦零件生產,但他們二人提醒,這只是異數,大部份中小企業也是掙扎求存,而且鮮有利用科技創新。以養活大量勞工的零售餐飲業、製造業為例,獲利能力下降,加上勞動彈性化,員工薪水也停滯不前了。

台灣錯失轉型時機,青年無望,不少打工族也考慮甚至遠走他方找高薪工作,改善生活,政府醒覺要低薪工作消失,就要花更多力氣追回。在此刻宣布薪酬研究及建議,不難想像是民進黨政府上任兩周年,挽回一點民望,以示政府關注市民福祉,尤其是穩定新一代的心。

台灣產業空心化,早已不復當年亞洲四小龍的面貌。(林振東攝)

即使分析低薪原因未夠全面,台灣政府以增加基層薪水和產業轉型為主的增薪策略,仍屬可取。政府願意帶頭,先計劃落實短期措施,例如調高公營部門薪資,提議調高基本工資。中期措施為投放基建,拆牆鬆綁,招商引資,提升政府投標合約薪資項目的比重,獎勵加薪企業,資助低薪產業勞工提升技能,增加社會福利、檢討免稅額及稅階。長期來說,政府會研究結合科技提升產業競爭力及附加價值,升級轉型。

台灣政府用錢補底,保障基層生活,拉動民間薪酬上升,縱要平息中小企的反對聲音,但施政難度仍較推動企業升級轉型、加強利潤率輕。後者要做的更複雜,更多變,例如要增強員工科技知識,改造院校課程,務求學用相配,吸引外地企業及人才落戶,鼓勵從事研發、設計等高附加值產業,一環扣一環。

對岸在經濟發展跌跌碰碰,對香港甚有啟示。台港兩地也受着大陸改革開放,產業轉移的影響,面對轉型,現在押注以創新科技推動經濟。任誰也知道,單靠增加員工薪酬,不足以提升總體經濟,治標不治本。國家主席習近平明言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打破資金及研究限制,固然振奮香港創科圈子。不過,正如「01觀點」提出,即使國策支持,關鍵之處在於港府如何落實人才規劃、方便營商及科研成果產業化,為香港闖出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