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加持香港創科 提供機遇 惟港府急須解決兩大難題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國家主席習近平對香港創科發展,作出重要指示。特區政府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分別發表聲明和公開回應表示,感謝中央的支持,為香港創科注入新動力。中央給予支援固然是好事,但若港府忽視自身的困境,即使有了中央支持,都是枉然。另外,香港創科產業發展需要完整的產業化過程,不能因有了中央的支持,只顧自己做科研,依賴內地企業應用技術。

新華社報道指,去年有24名在港中國兩院(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去信國家主席習近平,談及香港的創科發展。時隔不夠一年,習近平就此作出重要指示,強調促進香港同內地加強科技合作,以及支持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同時,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出實施有關規定的通知,讓香港的大學和科研機構直接向中央申請項目,而資金可以在香港使用。其後,政府發聲明感謝中央支持,為香港科研界注入更多動力;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回應說,此指示解決了「資金不過河」的困擾。

不能只靠國家支持 忽視自身問題

中央提供支援予香港創科發展實屬好事,港府態度正面,視此為機遇也最正常不過。不過,港府感謝中央的同時,更須正視香港內部的「創科困局」。簡單而言,香港的「創科困局」由兩方面構成:產業前景不明朗,以致難以吸引創科人才投身行業發展,以及香港土地少,難以提供配套設施予科研發展,如科技中心和工業邨。

近日,政府嘗試解決香港缺少創科人才,而推出全新的輸入創科專才計劃,加快香港創科發展,但計劃非針對缺少人才的主因,改善行業前景,吸引人才,令人質疑計劃成效。

詳見:智慧城市、創科業急需專才 非單靠輸入人才就能拆解困局

香港科學園(資料圖片)

此外,香港科學園和數個工業村在2016年的使用率高企,政府須要覓地作創科發展配套。根據立法會文件,現時香港科技園公司旗下有三個工業邨(元朗、大埔、將軍澳工業邨)和一個科學園,全部使用率高企,當中大埔工業邨更是全部租出,使用率達100%;其次為元朗工業邨,使用率超過95%;單計兩期的科學園(第三期擴建部分於2020年才落成),使用率已高達81%。

科學園/科技中心和工業邨皆是創科發展配套的重要建設,兩者角色獨特,起分工的作用,而且必須同時存在,為產業發展提供原動力。科學園/科技中心負責科研技術,而所研發出來的技術須有應用的機會,如果不使用研發出來的技術,就沒辦法改善和提升技術。這個應用的過程稱為「產業化」,即是將技術「落戶」市場,提升至應用層面,帶來實質的經濟收益。工業邨則為產業化重要的一環,提供場地予公司將技術應用於產品上,成功的話便能推出新產品,繼而大規模生產。因此,科學園/科技中心和工業邨被視為創科基建的「必需品」,缺一不可。

須知道,近年住屋問題深受關注,故林鄭月娥提出了「土地大辯論」,但都無法為一眾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公屋輪候人士解困。事實上,住屋問題的關鍵在於土地分配不均,與為創科發展覓地並無衝突,只要做好土地分配,兩個問題也可得解決。

隨着廣深港高鐵和港珠澳大橋於本年度陸續通車,香港與大灣區內各城市的人流、物流、貨流將更趨密切。(資料圖片)

中央支援香港是危或機?

行文至此,必須回應一個迷思:為什麼香港不能只做研發,而產業化的過程交由其他大灣區城市完成,不就不須解決土地難題嗎?觀乎由國家科技部、財政部發出《關於鼓勵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參與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組織實施的若干規定(試行)》的通知,不難發現一共12條規定,多次明示、暗示了可由香港「牽頭」申報和管理項目,內地單位就承擔和參與項目任務。

楊偉雄希望預算案提出的新措施,將會為本港的創科發展締造更蓬勃的生態環境。(余俊亮攝)

條款看似為香港解決了土地不足的問題,但其實對香港整個創科業發展無太大益處。對於創科發展而言,產業化的過程是必經階段。如果香港只做研發工作,把應用、產業化的過程「外判」予內地企業,將真正的「戰場」搬到內地做,香港的創科產業會欠缺產業化過程的經驗,長遠發展而言並不是好事。再者,真正能夠帶動經濟、產生經濟效益在於產業化的成果,而非研究創新技術。即是單靠研發新技術,不能帶動整個產業發展,遑論為香港經濟「出一分力」,加上香港離輸出創科人才的目標還有萬丈遠,難以此提高產業的經濟效益。

中央對香港創科的支援固然為整個產業帶來機遇,但同時也衝擊現時的產業結構。雖然中央提供了一個出路以解決難題,但這也為創科產業帶來危機,若業界依賴內地企業完成產業化過程,最後虧蝕的只會是香港的創科業。